投資者進入股市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期待通過股市這一途徑實現資產增值。
股市中實現資產增值的途徑很多,但對于廣大普通投資者而言,主要只有一條,那就是通過高拋低吸賺取差價。高拋低吸賺取差價的方式方法非常多,市場中充斥著各種分析方法和操盤派系。不同方法之間本質上沒有什么好壞之分,是否實現資產增值才是判斷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在實踐中,盡管大家都能看到市場龍頭板塊龍頭股瘋狂上漲,但絕大多數的人卻是熟視無睹,無動于衷,這是為什么?最合理、最直接的解釋或許是因為恐懼。
股市中的恐懼有兩種:第一種是參與其中的恐懼,第二種是身處事外的恐懼。參與其中的恐懼是因為如出現風險必然招致損失;身處事外的恐懼則是設想如果去參與,可能會招致損失,這是一種防范性恐懼。可見恐懼并非身處其中才會產生,未參與前早已存在防范性恐懼。
股市中的恐懼根源包含未知因素和已知因素。未知因素包括價格升跌方向、幅度大小等。已知因素則是已經知道的風險損失的大小程度。方向不明則意味著存在風險,令人產生恐懼,而風險度大小程度不明是加深恐懼程度的重要因素。
方向風險是指如目標處于橫向或上升狀態,不知方向會不會往下而恐懼。如目標處于下跌狀態,不知方向會不會繼續往下而恐懼。
對于方向風險,作為投資者的個人是無力進行改變和把控的,因此能做的就只有在風險發生后,通過執行已有的計劃策略去應對解決。可以在參與前就制定好計劃,例如股價出現何種走勢或者跌多少就判定它方向往下,自己在什么情況下需要控制風險止損退出。這就是自我風險控制策略。
能做到事前評估并確定交易策略、事件發生后執行交易策略,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恐懼心理。失敗的品種跌破止損價格即止損,那么單次損失最多也就不過如此。因此,事前策略和計劃是克服恐懼心理的良藥。
幅度風險指的是出現風險后損失程度的大小。投資者交易中對個股的未知風險常規認識是“個股價格前期漲幅越大,理論后面下跌空間就越大”,所以對已經大漲的個股總是心生敬畏、心存恐懼。
已知的風險幅度大小由兩部分決定,第一是投資者對某些類型個股特性的熟悉程度。對于非常熟悉的品種,通常整體上會比較清楚特定時期的風險度。譬如漲停價追進漲停個股,當天如果封不了漲停就會虧損,當日平均虧損幅度大概-4%,這就是特定類型個股在特定時間的整體大致風險范圍。這是一種實踐下的個人總結,高手通常在這方面是很注重也很有經驗的。
第二則是個人設置的已知風險度。例如單次操作將虧損止損幅度設置為-5%或-7%,跌位即止損離場。這是一種自我設計控制風險策略下的已知風險度。或許由于行情關系有時個別品種會多虧一些,但絕大部分交易的風險都在可控范圍內。
因此,克服股市中的恐懼心理是有方法有策略的,不過同時也需要通過實踐中長時間的磨練才能做到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