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先做個小實驗:想想除了牛奶,還有什么是雪白色的?舉例越多越好。
椰汁?乳膠漆?淡奶油?還有什么?
我再換個問法:“舉出幾種雪白色的物體吧,越多越好。”
思路是不是一下子打開了?雪、白云、香草冰激凌、打印紙……白色的東西很多呀。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樣的。但為什么舉了牛奶做例子,反而限制了思路呢?哈佛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給了它一個定義:“管窺效應”——當大腦將“白色”和“牛奶”建立連接時,其他可能性就會被抑制,以便專注于眼前的任務。
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當截止時間快到時,時間的稀缺,就會俘獲大腦的所有注意力,讓工作效率快速提高。所以有句話說:要讓一件事完成得很好,需要兩個條件:稍微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太足夠的時間。每個到截止時間才趕完功課的同學,相信都對這話有深刻體會。
在塞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莎菲爾合著的《稀缺》一書中,對這種現象做了大范圍的研究。而他倆在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的結論是:窮人永遠缺錢,忙人永遠缺時間。
在展開這個令人扎心的論述前,我們不妨說個也許大家都經歷過的場景:
你們公司正在開會,原定時間是3個小時。前半段時間里,大家都拖沓而散漫地發著言,插科打諢,或是在椅子上刷手機。突然,行政人員推門進來,告訴大家會議時間變成了兩個小時,半小時以后,這里必須清空,留給下一個會議。
幾乎一瞬間,大家都挺直了身板。每個人簡明扼要地完成了自己的發言,熱烈討論起一個接一個議題。并很有默契地排除掉不重要的細節。結果,你們用剩下的25分鐘,解決了這次開會的所有問題,甚至還留了5分鐘,談論待會兒吃什么。
這就是時間稀缺所帶來的“專注紅利”。既然是這樣,為什么兩位作者仍將稀缺列為一種危險的事情呢?原因是,偶爾的稀缺是有好處的,但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卻對人有害,甚至能把人拖入死循環。
在這里,他們引入了心智的“帶寬”這個概念。帶寬主要指你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智,想象成一條高速公路,假設平時可以并排駕駛七輛車(大部分人一天能關注的事情極限就是七件),當車輛不多時,一切都很順利;但如果公路上的車突然增加,就很容易形成擁堵,甚至發生車禍。
作者拿到過這樣一個數據:1984-2000年期間,美國消防隊員中約25%并非死于火場,而是死于救災路上的撞車。而其中79%的消防員之所以在車禍中殉職,你猜是為什么?沒有系安全帶。
這可是最訓練有素,最有安全意識的營救人員啊!是什么導致他們犯這種低級錯誤?而且根據美國消防管理局的調查,消防員們在平時開車,都是牢系安全帶的,并非缺乏這種習慣。
但是,當他們跳上消防車趕赴現場時,要在有限時間內制定策略,研究著火建筑的結構布局,制定進出火場的路線,計算所需水龍頭數量……時間的稀缺,俘獲了他們所有的專注,降低了心智帶寬的容量,因此安全帶就被排除在了注意力之外。
“稀缺,會讓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在兩位作者看來,現代人經受的許多壓力,都是時間稀缺的死循環帶來的。“如果我們一直在處理緊急任務,就會像馬戲團的雜耍人一樣,必須不斷接起一個個快掉下來的球,卻無暇注意更重要的事情。”
這種死循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該怎么破?美國一家醫院的案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圣約翰醫療中心是一家提供急診服務的醫院。每年,這里的32間手術室要進行多達3萬臺手術,因此所有手術室永遠被排得滿滿當當。一旦出現需要緊急救治的患者,醫院就只能將之前安排好的手術推后,醫生有時凌晨兩點依然在做手術,員工也被長時間加班折磨得筋疲力盡,他們還經常為一臺兩小時的手術等待數小時。由此帶來的壓力和醫療事故,自然相應增加。
后來,醫院管理層請來了一位顧問,他提出的解決方案讓人大吃一驚:將原有手術室的其中一間留出來,專門處理緊急手術。一位醫生回憶起自己當時的反應:“我覺得這個人簡直瘋了!我們原有的手術室都不夠用,他還要拿走一間!”
但顧問的賬不是這樣算的:手術分“計劃內”和“計劃外”兩種。如果后者強行插隊,前者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由此帶來更多的加班成本、等待成本和醫療失誤。每臺計劃內手術,都被迫為計劃外的手術“還債”。而計劃外的手術是可以預測的,所以當它們都被歸集到專門的手術室后,其他手術反而規律了。
結果證實了這個辦法有效:實行兩年后,圣約翰醫院的加班率下降了45%,接診率上升了11%,收入也實現了增長。
貧窮不但會限制我的想象,還會限制我的智商?
拋開時間稀缺,還有一樣估計是多數人都缺的——金錢。美國研究者達瑞爾·柯林斯等人在《窮人的投資》一書中,對南非、印度等地的窮人做過研究和分析。而我們的兩位作者對這項研究也非常感興趣:為什么即使給窮人一筆錢,他們仍會重新陷入貧窮?為什么明明有機會改善經濟狀況,他們依然不愿采取措施?
《窮人的投資》中提到的“窮人拿到錢之后,往往會很快花掉,難以進行儲蓄和投資”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突發用錢的情況,而手中的余錢根本沒法應對。
“你要是問他們,理財不重要嗎?他們會說,重要啊,但不緊急呀!眼下填飽一家人的肚子,買夠吃穿住用的東西,為突然到來的疾病和鄰居婚禮準備錢,才是我著急解決的。”
這種現象,其實在我們身邊很常見。許多人一談戀愛就容易變笨,為什么?因為對于愛情極度關注,占據了心智的帶寬,所以專注力和理性就下降了。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公司越想賺錢,就越賺不到。因為他們的心思都在節省成本、尋找客源上,饑不擇食地拉了一堆爛活,也沒有心思規劃更宏大的戰略。而那些賺了錢的公司,往往一開始并沒有想著賺錢。他們的出發點可能只是如何服務別人,為別人創造價值。
互聯網上有句很出名的話: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江嫣薦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