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其軍隊急需的“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但保證這些系統不會被用于打擊俄羅斯領土。海馬斯是安裝在輕型裝甲車上的高機動性火炮火箭系統,射程可達80公里并且具備發射精確制導火箭的能力。俄羅斯對于這項援助當然表示不滿,并且放出了狠話稱將會動用百分百武力應對。
俄烏沖突已超過100天,烏克蘭實際上接收了不少來自于西方的武器系統,其中海馬斯被認為是可能改變戰場態勢的武器。事實上,最近兩個月歐美對烏克蘭的武器支援已經越來越重型化,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各種先進的自行火炮和這次引起俄方憤怒的海馬斯火箭炮。在近年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大出風頭的都是先進的隱形戰機、巡航導彈和無人機,以及神出鬼沒的特種部隊和狙擊手,火炮仿佛是上個世紀的武器,僅僅服務于兩次世界大戰。然而這次的俄烏戰爭中,雙方似乎都認為火炮是決勝武器,烏克蘭在努力尋求西方支援更多先進的火炮火箭炮,而俄羅斯則盡量集中部署重炮并且對所有烏軍控制區瘋狂傾瀉炮火,仿佛勝利的天平只會傾向火炮更強且數量更多的一方。為什么時至今日火炮仍舊可以在戰爭中封神呢?
對于冷戰后的幾次局部戰爭而言,炮兵從戰場主角變為配角并不讓人意外。畢竟除了南斯拉夫地區的幾次戰爭之外,中東和中亞地區的戰斗都是以小規模沖突的治安戰為主。尤其是美國發動的歷次戰爭,其特點都是戰爭進程非常快且雙方實力對比非常懸殊,美軍先進武器所形成的技術代差足夠迅速瓦解對方的抵抗意志。而火炮比起航空兵器機動速度緩慢,且射程也僅有區區數十公里,在快節奏的戰爭中顯然有點跟不上。至于阿富汗戰爭,則是一場徹底的治安戰,普遍為小規模沖突且戰場非常分散,因此炮兵少有參與的機會,美軍的戰場火力支援基本由空軍、無人機和陸軍航空兵承擔。
不過烏克蘭戰場則是另一種景象,雖然戰前外界普遍認為俄烏兩軍實力相差甚遠,但開戰后烏軍的表現卻讓人刮目相看。開戰至今,俄空中力量沒有威脅烏縱深后方的能力,對西部地區只能用巡航導彈打擊。根據軍事學的定義,制空權是指可以自由地使用天空對地面攻擊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自由則不能認為擁有制空權。由于俄烏雙方現在都沒有絕對的制空權,因此空中力量的運用實際上都很難深入到對方后方,此時炮兵的作用就變得至關重要。實際上火炮雖然射程有限,移動速度也不如航空兵器,卻有兩個突出的優勢:首先火炮的火力投射成本遠低于攻擊機和無人機,其次火炮的火力持續性也更好。在長期的消耗戰中,能用火炮攻擊的淺縱深目標就絕對不值得浪費航空兵力去轟炸。因此在大規模戰爭中,步兵所能獲得的前線火力支援主要來自于火炮。
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海馬斯系統80公里的射程就讓俄羅斯人如此之忌憚?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個師旅級規模的合成作戰單位,其縱深也就是80公里左右,而俄烏戰場上雙方交戰規模也就是旅級以下規模的會戰。海馬斯大量裝備意味著烏軍將會獲得戰術層面的巨大優勢,能夠對俄軍旅營一級的作戰單位進行全縱深的火力覆蓋。這當然會導致戰局不利于俄方。盡管數量較多且性能先進的火炮恐怕不能瞬間扭轉戰局,卻會在長期化的沖突中逐漸消耗對方的力量。由此可見,火炮很可能成為影響俄烏戰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