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作為數字的歷史很短很短,宋朝數學里沒有零,元朝和明朝數學里也沒有零。小說家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寫《水滸傳》,寫到梁山泊好漢人數,通常是“一百八人”或者“一百八員”。
近現代說書人演繹《水滸傳》,張口閉口“一百零八條好漢”,這其實是清朝以后才有的說法,清朝以前只能是“一百八條好漢”,沒那個“零”。20世紀初,考古人員在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唐朝數學文獻《立成算經》,里面記錄錢幣數字108文,也是寫成“百八文”,而不是“一百零八文”。
我們必須說明,中國古籍里并不是沒有零,只不過,那些零的含義與數字無關。它們有時是“凋零”的零,有時是“零散”的零,有時是“掛零”的零。它們可以有“滴落”的意思,可以有“細碎”的意思,可以有“附加”的意思,卻沒有“一減一等于零,零加零還是零”的意思。
其實,不只是古代中國沒有數字零,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埃及也沒有數字零。在任何一個古典文明時代,一切數學概念和數學技能都是因為實際需要,才被發明出來的,而零在很長時期內都沒有被發明的必要。
什么是零?不就是空無所有嗎?每個數字都被用來計算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空無所有的東西憑什么需要數字呢?空無所有的數字怎么能夠進行計算呢?
數字被用來描述實有,虛空之物不需要數字,這是非常樸素的想法,自自然然,水到渠成。認識不到零很正常,認識到應該有零,那才叫稀奇古怪、異想天開。
但是,沒有零,先民們如何計算?如何進位?如何用數字表示幾十、幾百、幾千、幾萬呢?
早期文明的數字符號告訴我們,即使沒有零,一樣可以表示很大的數字,只不過表示方法要復雜一些。
以古埃及數字為例:1的符號是一豎,像一根棍子;2的符號是兩豎,像兩根棍子;以此類推,3是三根棍子,4是四根棍子,5是五根棍子……到了10,符號變成一道拱形(據說這個符號是一只踝骨),好像字母n。100呢?仿佛缺了左下角的8。1000則像一支火炬(也有人說這是一朵蓮花),1萬像一根手指,10萬是一只神鳥,100萬是一個單膝跪地、雙手投降、仿佛被這個巨大數字嚇怕了的人。
古埃及數字是象形符號,古希臘和古羅馬則用字母表示數字。相對而言,我們對古羅馬數字更加熟悉,生活當中也能見到它們。在一些鐘表上,從1點鐘到12點鐘,分別用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來表示。而那些稍大一些的數,會被寫成不同的字母或者字母組合,例如50是L,100是C,500是D。
像這樣的數字系統,記錄繁瑣,識別易錯,計算之時更加令人頭疼(不能像阿拉伯數字那樣將不同數字的相同數位對應起來,以便加減乘除),但自始至終都不需要有零參與。
(喬玲琳薦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