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節假日,我們幾兄妹都會放棄和朋友聚會或旅游的機會,選擇回老家去看望父母。其實,看望父母只是我們兄妹的一個漂亮借口,是媽媽的拿手好菜——紅燒瓦塊魚,吸引著我們“常回家看看”的。
母親是河南南陽人,會做一道十分有名的河南菜——紅燒瓦塊魚。
所謂“瓦塊魚”,就是把鯉魚切成瓦塊的形狀進行烹制。切的時候,只要注意沿著魚身弧度斜刀切塊就可以了。不過由于鯉魚是江河里的魚種,為了不影響口感和味道,烹飪前需要處理魚自身所帶的泥腥味兒。通常,母親會用蔥段、姜片、醬油、胡椒粉做成調味汁,用其浸潤魚塊兩三分鐘,母親稱這一過程為“碼味”。“碼味”過的魚塊就是腌好的魚了。腌好的魚要掛上蛋液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最后另起鍋熱油,放適量白糖提色,把炸好的魚塊、冬筍、木耳一并下鍋,加入適量料酒,當鍋邊冒出大量蒸氣時,倒入醬油、胡椒粉使魚塊入味。待大火燒開后收湯,勾芡出鍋,即可享用了。新鮮出鍋的紅燒瓦塊魚,湯汁紅亮,魚塊外焦里嫩,令人垂涎。
這樣的一盤瓦塊魚是逢年過節家里必做的菜,每次一上桌便被家人哄搶一空。后來我們在城里就業安家,但一到節假日,都會不約而同地急奔回老家,因為我們心里都知道,母親一定做好了瓦塊魚,正等著我們回去吃呢!母親也總是開玩笑地說:“一放假,你們就好像聞到了家里的‘魚味兒’,急急忙忙就回來了。”我想,母親做的瓦塊魚或許就像一根長長的絲線,一頭拴著我們的心,另一頭被母親緊緊攥在手心里,母親只要在家鄉輕輕一拉,我們便心有靈犀似地“常回家看看”了。
其實,在我們每個兒女心中,母親做的瓦塊魚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母愛的味道!
(摘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