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潤海天傳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鐵道兵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環球聯合國際文化藝術院副院長、上海東方電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先后發表、出版各類題材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影視劇文學劇本800多萬字,其中多部獲獎并搬上了銀幕。著有長篇小說《揚雄外傳》《陶三春傳奇》《青山遮不住》《巴山女紅軍》等,中短篇小說集《遠山在呼喚》,散文集《遠山的紅色記憶》。1985年步入影視圈,先后編導各類題材影視劇四十多部,其中多部獲獎。
我的家鄉位于當年紅四方面軍川陜革命根據地中心所在地南江縣長池壩,1933年初,紅四方面軍在我的家鄉建立了長赤縣蘇維埃政權,把長池壩的“池”字改為“赤”字,也就是赤化長池壩的意思。紅三十軍在長池壩與數十倍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一場生死較量,戰斗最激烈的那幾天,傷員每天源源不斷地從戰場上抬下來。紅軍醫院就設在我家大院里,屋里安置不下,屋外階沿上、院壩里全都躺滿了傷病員。我父親參加了擔架隊,白天黑夜不停地運送紅軍傷員。我母親和村子里的婦女自覺組織起來,為紅軍傷病員擦洗傷口、換藥、洗血衣繃帶。
原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張琴秋率領通江縣婦女獨立營到長池壩配合紅三十軍作戰,主要任務是保衛長赤縣蘇維埃紅色政權和紅三十軍醫院。婦女獨立營后來又擴建為婦女獨立團,由張琴秋擔任團長。婦女獨立團的女戰士絕大部分都是通(江)、南(江)、巴(中)窮苦人家的女孩子,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川北地區命運最悲慘的童養媳,人們習慣稱她們為“巴山女紅軍”。這幫苦大仇深的女孩子在張琴秋的帶領下,很快便成長為能文能武、能征慣戰的紅軍女戰士。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抬著擔架,穿梭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有時還直接拿起槍桿子配合紅軍主力作戰。婦女獨立團的女戰士們每天輪流到醫院為傷病員洗衣服、擦洗傷口、喂水喂飯,還為他們唱歌跳舞,慰問演出。
母親便天天和這些英姿颯爽的巴山女紅軍們打交道。張琴秋也經常到紅軍醫院來,母親無數次領略了這位傳奇人物的風采。兒時夏夜的院壩里,我們一群孩子圍在母親身邊,一邊數著天上的星星,一邊聽她講故事。她的故事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講了一個又一個,講的最多的還是巴山女紅軍。在我很小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巴山女紅軍,故而有著很深的紅軍情結,從八十年代初便從事紅色文化宣傳,創作過許多反映紅四方面軍的文學作品,編導拍攝過多部以紅四方面軍為主要內容的影視劇。我當兵時部隊首長是老紅軍,在北京工作三十年間又接觸了數十位紅軍老將軍,其中一位便是原紅四方面軍巴山女紅軍、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原顧問、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原顧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同志的夫人王定國。記得二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見到了王老,原來她竟是那樣的和藹慈祥,就像見到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親切,沒有半點緊張和距離感。王老告訴我,她當年參加紅軍后到過我的家鄉長池壩。一提起長池壩,也就自然帶出了張琴秋和她們婦女獨立團。從此以后,我便成了王老家的常客,一進門她就給我講張琴秋和巴山女紅軍的故事。她說,當年一部電影《紅色娘子軍》,讓海南島那支一百多人的紅軍女子連家喻戶曉,而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3000多名巴山女紅軍的輝煌歷程卻鮮為人知。王老便無數次地給我下達任務,一定要將巴山女紅軍和張琴秋的故事搬上銀幕。我也無數次地向王老立下軍令狀,保證完成任務。于是我便決定先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巴山女紅軍》,并開始搜集有關素材做一些準備工作。在以后的日子里,王老帶我先后拜見了眾多的紅軍老將軍,其中不少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他們都為張琴秋和巴山女紅軍題了詞,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入川暨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60周年之際,我創作拍攝了電視劇《張琴秋》,原紅四方面軍高級將領、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本劇題寫了片名,王定國擔任顧問。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入川暨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八十周年之際,我創作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巴山女紅軍》,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與此同時,我編劇創作了同名電影《巴山女紅軍》,由中潤海天傳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中共南江縣委、南江縣人民政府、四川傳媒學院、北京環球聯合國際文化藝術院等單位聯合搬上了銀幕。王定國老人家為該片題寫片名,并擔任總顧問。
電影《巴山女紅軍》以當年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為歷史背景,將鏡頭濃縮在青杠村以趙小蓮、苦妹子為首的幾個女孩身上,以多層次、多視角、多元素之手法,深刻展示她們熱愛生活、對人生充滿無限期望的感人場面,生動地描述了趙小蓮、苦妹子等人艱辛曲折的人生命運,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頗具傳奇色彩的生活經歷,藝術地再現了人性的本能。同時謳歌一群可歌可泣的川北姑娘們,如何從一個受苦受難的童養媳婦成長為一名文武雙全、英勇善戰的紅軍女戰士,為了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高尚情操,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巾幗壯歌。在資金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攝制組克服了種種困難,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歷時50多天完成拍攝任務。完片后在川陜革命根據地有關市縣鎮連續進行了多場首映活動,深受當地人民群眾喜愛。該片作為一部對人們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公益宣傳影片,被四川省委宣傳部列為廉政文化建設最佳影片在全省展映展播,并榮獲第八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電影類銅獎。
勝利來之不易,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長篇小說暨同名電影《巴山女紅軍》向人們呈現一幅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畫卷,展現巴山女紅軍這一群體的偉大人格力量和獻身精神,也引領人們思索過去、思索今天、思索將來、思索我們走過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