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一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不僅要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反映民意,更要立足本職和崇明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系‘三農’,為崇明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崇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黃衛峰在代表履職和崗位實踐中的深切感悟。
黃衛峰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干過良種繁育與推廣,從事過農產品營銷和農機管理,下過鄉鎮基層為農服務,還做過林業建設與管理工作,在崇明農業科技戰線上一干就是26個年頭。在不同的崗位歷練中,他逐步成為一名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當選市人大代表后,他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組織的信任、選民的重托和服務“三農”的責任與使命。
算足農業生產“綠色賬本”
作為一名長在農村、學習農業、從事農技推廣的崇明人,黃衛峰熱愛這片希望的田野。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始終是“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好的品種、新型的農資、先進技術的應用、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些都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如何讓農民和經營主體將新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實現安全、綠色、高質、高效,這是黃衛峰經常思考的問題。
病蟲害綠色防控需要付出比常規防控多出20%以上的農藥成本,但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防治次數;測土配方施肥需要使用新型肥料,價格也要高上一大截,但能提升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的使用量和施用次數;機械化育插秧需要超過200元/畝的育插秧成本,但有利于控制稻田雜草,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增強糧食生產的抗風險能力。黃衛峰一邊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講給農民朋友們聽,一邊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各項試驗,掌握一手資料,幫助農民算好“小賬與大賬”。近年來,在他的積極倡導和不懈努力下,各項綠色生產技術應用率得到極大提升,他因此也受到了基層技術部門和經營主體的廣泛好評。
用足“代表+主任”資源優勢
地處崇明西北角的新村鄉是遠近聞名的稻米文化小鎮,也是黃衛峰聯系社區活動的地方。教育、醫療、養老、建房等民生問題是代表聯系社區活動中,基層群眾談論最多的問題。而在新村鄉,如何把水稻種出水平、種出效益、種出名氣則是大家關心的另一個重要話題。
“代表+主任”的身份讓黃衛峰想到,是否能在促進新村鄉水稻生產水平上一個新臺階方面,為當地農民朋友們增加點新內容呢?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創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他利用新村鄉良好的耕地條件,集中優勢資源,打造綠色高質高效整建制示范片。優質良種全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全覆蓋、緩釋肥側深施全覆蓋直接把新村鄉水稻種植水平推上了一個新臺階,也讓廣大農民得到了新實惠。
在2022年下半年的一次代表聯系社區活動中,與會的幾名群眾又和黃衛峰談起這事,他說:“在專項扶持下,有很大進步,希望以后沒有專項支持,你們還繼續保持。因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可以至少增加三個全覆蓋,一是機械化育插秧全覆蓋,二是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全覆蓋,三是稻米產業化全覆蓋。”六個全覆蓋是黃衛峰對新村鄉稻米產業發展的一個新期盼,也是對崇明稻米產業發展的一個新夢想。
黃衛峰說:“農業是基礎,糧食是基礎中的基礎。為把近28萬畝水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事辦得更好,我會繼續努力,以‘安全、綠色、高質、高效’為主線,抓好崇明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