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肉雞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種在肉雞養殖行業中高發的疾病,本質為肉雞內環境念珠菌數量變化引發的消化系統真菌病,又稱作念珠菌病、消化道真菌病、霉菌性口炎或鵝口瘡。目前該病在全國各地都普遍存在,又因當地肉雞養殖行業的從業技術人員對該病的不熟悉或不重視,呈現不同程度的發病情況。該疾病為隱秘性較強的內源性消化系統疾病,診治不當或診治不及時經常會引發爆發性,其發病雞的死亡率一般可達到20%~40%,情況嚴重的雞死亡率會更高。該文主要論述肉雞白色念珠菌病的診斷與治療。
關鍵詞:肉雞;白色念珠菌;防控要點
中圖分類號:S851.4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22.02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 Albicans in Broilers
LIN Canwen LIN Yongjie
(1.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of Agricultural Village,Xiaying Town,Wanxiu District,Wuzhou City,Wuzhou Guangxi 543005,China;2. Cangwu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Station,Cangwu Guangxi 543100,China)
Abstract:Broiler candidiasis is a high incidence of diseases in the broiler breeding industry,the essence of the broiler environmental candidiasis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digestive system mycosis,also known as candidiasis,digestive tract mycosis,mycotic stomatitis or thrush.At present,the disease is widespread in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and because of the local broiler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disease or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it,present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morbidity.This disease is an endogenou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with strong concealment.Improp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r not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ten lead to explosion.The mortality rate of infected chickens can generally reach 20%~40%,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chickens in severe cases will be higher.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 albicans in broilers.
Keywords:broiler,candida albicans,key point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0" 引言
梧州市萬秀區一肉雞養殖場養殖肉雞5 000多羽,其中30日齡雛雞2 000多羽、120日齡中大雞3 000多羽,2群雞在同一活動山地不同欄舍飼養。場主發現兩群雞都出現采食量下降、病雞不愿采食的情況,伴發羽毛松亂、下蹲、腹瀉、排泄帶水樣狀青綠糞便,場主立即到獸藥店購買平時常用的腸炎抗菌藥物及雞感冒抗病毒類藥物投喂,用藥1 d,病癥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并出現呼吸道癥狀,每天還有30~50只雞死亡,其中雛雞占死亡雞的60%~70%。
1" 臨床癥狀
現場觀察發現,整個養殖場的雞放養于山坡地帶,屬林下養雞類型,雞活動場所依靠山塘,低矮近山塘活動面雞糞堆積較厚,呈潮濕狀,地面坑洼處有霉變樣,飼料房周邊潮濕,飼料有輕微霉變。整個雞整體顯現精神差、羽毛蓬松凌亂、活動量少的狀態,其中發病雞在全群雞中呈現出不愿采食、生長遲滯、精神狀態表現差、手抓雞倒提口腔流出酸敗液體、嗉囊積食、呼吸困難、腹瀉青綠便等癥狀。病雞剖檢:口腔內部黏膜及舌下有白色斑狀病灶點;氣管、支氣管及氣囊帶有透明狀分泌物,黏膜表面有灰白色株狀小點;嗉囊剖檢前呈裝水狀膨大,捻觸囊腔帶水,剖檢呈散發酸臭氣味、黏膜增厚且黏膜上帶有白色不透明圓形的小菌落,個別重癥病雞該部位可以看到凸起的潰瘍病灶,腺胃充血腫脹、出血、黏膜表面有壞死性滲出物;腸道胰腺輕微充血,切開余留水樣帶腐敗味糞污物。
2" 實驗室檢查
為進一步確診,采集了病雞口腔、氣管、氣囊、嗉囊、腸道胰腺等臟腑病料到市疫控中心實驗室進行檢查。經檢查,病雞氣管氣囊未發現支原體感染、腸道胰腺有極少大腸桿菌存在但未超致病數量;口腔、嗉囊部位病料經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的酵母樣菌體和菌絲。刮取嗉囊內的壞死物接種于薩布羅氏葡萄瓊脂平板上,經37 ℃培養24~48 h后,長出灰白色、光滑、圓形凹起、濕潤而帶有酵母氣味的菌落,用接種環挑取單個菌落而再作純培養后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孢子,呈卵圓形[1]。
3"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可逆時推理,該養殖場飼養環境較差,加上山中場地常年依傍于山塘呈潮濕狀態,全群雞皆出現染病癥狀,初步確診,該養殖場雞因投喂霉變飼料及環境霉變感染的原因患上肉雞白色念珠菌病。
4" 防治措施
(1)對全群雞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
(2)對全群雞使用魚肝油溶液+中成肝膽類解毒藥物兌水投喂,防止脫水及減輕霉菌中毒體征。
(3)1 h后,使用制霉菌進行飼喂,每市斤飼料添加5 g,連用5 d。
(4)分別在使用制霉菌后的第3天和第5天,適量投喂獸用益生菌,調理恢復雞內環境。
(5)在使用制霉菌后的第4天使用中藥增免補血方劑進行投喂,固本培元,增免回陽,加快雞機體恢復。
(6)對飼養器械、雞舍及活動場地使用0.1%硫酸銅噴灑消毒2~3 d[2]。
(7)經過5 d療養,雞基本恢復正常。
5" 防控要點
5.1" 提高對白色念珠菌病重視度
近年,廣大獸醫人員及養殖人員在給家禽診斷疾病時,焦點都集中在禽流感、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拉稀病、大腸桿菌病等方面,而忽視該病。白色念珠菌病在鴿的養殖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這是同行公認的,但在家禽(雞、鴨、鵝等)飼養業中白色念珠菌病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被大家重視,一方面是因為該病直接造成死亡的案例不明顯、不多見、不普遍,大家對其容易引起的呼吸道、腸道疾病和免疫抑制又不清楚,從而忽視該病,給養殖場戶及企業造成間接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是因為漏診或診斷不清。白色念珠菌病又稱“鵝口瘡”,但典型的鵝口瘡病癥現在較少見,肉眼可見的明顯病變多出現于嗦囊,嗦囊變得不透明,出現白色念珠菌菌落或變成實白色,嚴重時出現潰瘍甚至穿孔,大家解剖病例時往往不去注意嗦囊的病變,造成漏診或診斷不清。因該病的癥狀不很典型,而受感染的雛禽表現厭食不適、生長不良、發育受阻、倦怠無神、羽毛松亂等癥狀,當念珠菌為繼發感染時,其癥狀往往被主要疾病所掩蓋,這也是該病不被引起重視的原因之一。
5.2" 掌握白色念珠菌病發病機理
肉雞白色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酵母菌)數量變化引發的上消化系統類疾病。在正常雞個體內,白色念珠菌與其他菌種自然共存,形成平衡的微生物菌落,共同參與食物的正常的消化、發酵、吸收過程,當念珠菌(酵母菌)在動物個體體內的菌落數量失去平衡,急劇減少,嗉囊環境發生變化,患病雞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正常排空嗉囊,造成食物滯留等消化問題,導致全身機體疾病形成,繼發引起各種口腔喉道、嗉囊、肌胃腺胃、腸道胰腺等臟腑病癥。
5.3" 熟悉白色念珠菌病高發因素
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種由念珠菌數量變化引發的消化系統真菌病,尤其是家禽個體體內菌群失衡或免疫力、抵抗力低時容易發生該病,其常見發病原因有如下幾種。
(1)環境因素。雞舍及周邊活動場所環境長時間處于潮濕狀態、墊料堆積時間過長、雞糞存量過大過久時,容易滋生霉變物質形成誘發。
(2)飼料因素。飼料因過期、受潮、污染等原因發生霉變,雞進食霉變飼料后感染真菌形成誘發。
(3)藥物因素。當雞過量使用抗生素或在某一階段的生長周期內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環境受到影響失去平衡,菌群失衡,是導致白色念珠菌病發生的最常見原因[3]。
(4)過度使用消毒劑。當養殖環境及生產設備設施過度使用消毒藥物形成積累性殘留或飲水消毒藥物過度添加時,也會間接引起家禽個體內環境微生物菌落失衡,形成誘發。
5.4" 做好與常見疾病區分
5.4.1" 臨床癥狀區分
白色念珠菌病隱發在消化系統的喉道、嗉囊、腺胃等內部臟腑,不容易在觀察雞時發現病變部位,該病的臨床癥狀與多種疾病的臨床表證存在辨證重合,往往不以經典形式表證存在,染病的肉雞常表現出生長不良、發育受阻、精神沉郁、羽毛松亂、口腔流出酸敗的液體、采食量降低、飼料消化不良、排出翠綠色糞便、白色乳膠漆樣稀糞便、綠色水樣稀便、腎腫、法氏囊炎性出血、腺胃肌胃黏膜出血等共性病癥,有的還表現有呼吸道癥狀,打呼嚕或呼吸困難、喘氣等癥狀,一些病例產蛋禽可造成高達70%的蛋禽掉毛及發生淺表性皮炎,因此相關技術人員在進行診治時,應從細節上做好與相似病癥的區分。①由副黏病毒引發的新城疫急性型,具有精神萎靡、厭食喜水、病雞倒提有腐敗酸臭液體從口中流出、排出黃綠色稀糞,與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重合。②由正黏病毒引發的禽流感,發病雞具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亂、呼吸困難、腹瀉下痢青綠色糞便等病癥,與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重合。③由敗血支原體引起雞慢性呼吸道病,表現出精神差、厭食、生長發育遲緩、呼吸苦難、產蛋下降等癥狀,與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重合。④由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引起的肉雞腸炎,具有精神狀態差、生長發育遲緩、排黃白色或青綠色水樣糞便、消瘦脫水等癥狀,與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重合。⑤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法氏囊病,具有法氏囊炎性出血、腺胃黏膜出血等癥狀,與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重合。⑥肉雞腎型傳支,臨床病癥出的精神不振、排白色稀糞、脫水、腎腫、呼吸困難等癥狀,與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重合[3]。
5.4.2" 實驗室檢驗區分
①病料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的酵母樣菌體和菌絲。②病料接種于薩布羅氏葡萄瓊脂平板上,經37 ℃培養24~48 h后,長出灰白色、光滑、圓形凹起、濕潤而帶有酵母氣味的菌落,用接種環挑取單個菌落而再作純培養后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孢子,呈卵圓形。
5.5" 防治結合
白色念珠菌病屬消化系統類疾病,單次發生重病或輕癥頻發,都會直接阻礙肉雞生長所需物質的吸收,導致雞生長遲緩,各種疾病繼發,增加養殖成本,嚴重時會形成重大經濟損失,因此,肉雞養殖行業的從業人員應堅持防治結合的策略,根據肉雞生長周期及養殖環境,定期預防,及時診治。
(1)預防保健計劃。建議30日齡,大蒜素6 g/kg料+制霉菌2 g/kg料預防,連用2 d;110日齡,大蒜素10 g/kg料+制霉菌3 g/kg料預防,連用2 d;場地環境及養殖器械,定期每月用0.1%硫酸銅溶液進行消毒;不定期常態檢查養殖場地環境,消除潮濕、霉變等不良因素;制定規范的用藥制度,指導養殖場飼養人員科學使用藥物。
(2)治療方案。在根據白色念珠菌病臨床表證及實驗室相關結果確定動物群體感染白色念珠菌病時,建議以嗉囊病變程度,作為用藥輔助向導。正常家禽嗉囊為淡紅色,透明狀。當染病時,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當嗉囊為淡粉紅色,剛出不透明癥狀時,使用益生素調節群體內環境菌落平衡即可;當嗉囊增厚出現白色不透明癥狀但表面尚未出現菌落時,可添加大蒜素10 g/kg料進行調節;當嗉囊增厚出現白色不透明癥狀且表面有散落的菌落時,用0.2%硫酸銅溶液進行飲水,同時制霉菌10 g/kg料投喂5 d;當嗉囊增厚出現白色不透明癥狀且表面附著菌落出現潰爛病灶時,使用真菌通殺拌料40 kg使用,連用5 d,添加魚肝油、補液鹽飲水。在群體逐漸恢復后,使用中藥增免補血方劑進行投喂。方劑1:黃芪50 g、板藍根50 g、當歸50 g、益母草30 g、熟地30 g、淮山30 g、冬草20 g、黨參50 g、茯苓30 g、甘草10 g,煎服,連用3 d,增免回陽。方劑2:板藍根50 g、黃芪50 g、當歸20 g、淫羊藿30 g、茯神30 g、黃精50 g、仙茅30 g。
6" 結束語
肉雞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種肉雞養殖中隱秘的消化系統類疾病,結合動物群體臨床癥狀、解剖病變特征及實驗室結果實現綜合防控、治療,對肉雞養殖業降本增效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從業人員不斷對該病開展深入研究、技術經驗交流,積極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將極大地保障肉雞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促進現代農牧業增產增收保駕護航,為助力鄉村振興事業高質量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麗麗.肉雞白色念珠菌病的診療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9(11):28-29.
[2] 馬艷菲,秦雪敏,林鵬超.一例肉雞白色念珠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2(10):45-46.
[3] 何西建.肉雞白色念珠菌病的診斷及防治[J].山東畜牧獸醫,2022,43(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