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豬養殖業是現代畜牧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化生豬養殖能更好地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豬肉制品的實際需求。但由于規模化養殖水平相對較高,需要養殖戶采用科學的養殖管理方案,保證生豬健康生長。保育豬是規模化生豬養殖的關鍵階段,該時期的豬生長速度相對較快,飼料的利用率最高,同時保育階段的豬身體抵抗能力相對較差,如果沒有做好針對性的飼養管理,易造成保育豬出現嚴重的應激刺激,甚至引發一系列的傳染性疾病,危及保育豬的生長。在規模化養殖模式下,需要結合保育豬的生理特點,構建針對性的養殖管理方案,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該文主要論述保育豬規模化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關鍵詞:保育豬;規模化;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22.005
Large-scale Feeding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Nursing Pigs
QIN Wenjuan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Development Center,Wucheng County,Dezhou City,Wucheng Shandong 253300,China)
Abstract:Pig bree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Large-scale pig breeding can better meet the market's actual demand for high-quality pork products.However,due to the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large-scale breeding,farmers need to adopt scientific breeding management plan to ensure the healthy growth of pigs.Conservation pigs are the key stage of large-scale pig breeding.The growth rate of pigs in this stage is relatively fast,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feed is the highest.Meanwhile,the body resistance of pigs in the conservation stage is relatively poor.Under the large-scale breeding mode,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argeted breeding management schemes 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cted pigs,so a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farmer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points of large-scale breeding management of conservation pigs.
Keywords:conservation pig,scale,feeding management,technical essentials
0" 引言
保育豬是指斷奶仔豬到育肥之前的這個階段,該時期的豬生長速度相對較快,但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抵抗能力和消化系統,易受到多種傳染性疾病的入侵,需要做好針對性的養殖管理。仔豬斷奶后由依賴母體獲取營養轉變成獨立采食植物性飼料,營養獲取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飼料營養和品質保持十分重要。仔豬進入斷奶階段后,尤其是由斷奶階段向保育階段過渡過程中,會因為飼料、養殖環境改變及母源抗體的下降會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仔豬表現出采食量逐漸下降,消毒化功能逐漸減弱,不斷的腹瀉,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會引發斷奶仔豬綜合癥。仔豬斷奶進入保育階段后,需要注重做好針對性的養殖管理,提供舒適良好的生長環境,提供適口性相對較好,有營養價值的飼料,提升豬的身體免疫力,確保保育豬能健康生長發育,防止豬生長發育不良掉膘,增強抵抗能力,為下一步的快速生長發育奠定堅實基礎。在生豬生產過程中提高保育豬的飼養管理水平,最大程度降低斷奶仔豬的生產應激,保證仔豬能順利的度過斷奶應激期是保育豬飼養管理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以提高養殖成功率的關鍵環節。
1" 明確保育豬生理特點
保育豬又被稱為斷奶仔豬,這個階段的豬生長速度相對較快增長,飼料利用率最高,但同時保育豬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差,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消化系統,身體抗病能力不足,母源抗體水平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斷奶初期階段保育豬不能很好地利用植物飼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保育豬的生理變化周期相對較短,對飼料的營養成分和營養物質的變化十分敏感,所以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要保證保育豬飼料基本維持不變,如若發生改變,應該隨時觀察豬的采食情況、精神狀態和排泄情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過渡到新的飼料配方。保育豬在養殖管理過程中建議選擇使用全價顆粒飼料,這樣能滿足豬的生長發育所需,同時也能保證保育豬更好地適應新的飼料配方,促進保育豬快速增重,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2" 做好斷奶后工作
仔豬在斷奶之前應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減少乳汁的投喂量,并將母豬和仔豬分開養殖,讓仔豬首先適應沒有母豬的環境,并緩慢的過渡到斷奶后的生長條件,防止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導致仔豬出現嚴重的斷奶應激。斷奶后的仔豬不能立即轉入到保育舍中,應該在原有的圈舍中繼續養殖1周以上,并且在斷奶前一周和斷奶后1周繼續投喂乳豬專用飼料,飼料營養上應該逐漸的過度,固定時間和次數,讓豬自由采食,自由飲水。仔豬斷奶后,建議首先使用優質新鮮的全價顆粒飼料,滿足豬對蛋白質能量的實際需求,并保證飼料適口性相對較好,更容易消化利用,營養價值全面。斷奶仔豬對日糧的營養價值十分敏感,如果質量相對較差,仔豬的采食量會逐漸下降,表現出嚴重的消化不良,產生腹瀉,掉膘比較嚴重,抗病能力不足,同時還會表現出多種傳染性疾病[1]。當斷奶仔豬受到營養方面刺激之后,小腸絨毛膜會嚴重的萎縮變短,甚至會大量脫落,機體中的各種消化酶的活性持續下降,胃腸道的酸性環境得不到有效的滿足,給各種致病原微生物如大腸桿菌、產氣夾膜梭菌等多種條件性致病菌的繁殖生長產生毒素提供條件,引發一系列的消化道疾病,危及斷奶仔豬的健康生長發育。
3" 做好保育前準備工作
仔豬在進入保育舍前,應做好圈舍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并保證保育舍安全整潔,溫度適宜。做好保育舍的消毒工作至關重要。斷奶仔豬在轉入保育舍前,首先應該是由高壓清洗機對圈舍進行全面的沖洗,重點沖洗好保育床、地面、食槽、飲水槽,并做好隱蔽環節的徹底清洗工作,確保所有部位都能沖洗到位。沖洗結束之后,所有的用具、欄舍和設備表面可以使用5%~10%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一次噴灑,保障設備表面有充分的浸潤時間,然后使用廣譜高效刺激性相對較低的消毒溶液,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保育舍中的所有養殖管理用具和設備干燥之后,將圈舍密閉,選擇使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進行嚴格的熏蒸消毒,密閉圈舍48 h后開窗通風24 h再次進行消毒,干燥后才能轉入斷奶仔豬。保育舍應該實行全進全出的養殖管理制度,仔豬菜進入保育舍之前一定要進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全進全出能有效減少傳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可能,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率。另外在養殖管理期間還需要做好養殖設施的安全,檢查檢查保育舍使用的保溫箱、照明設施電路是否損壞,窗戶和通風換氣設備是否能正常運轉,及時修理損壞的養殖管理設施,及時做好密閉處理工作,并結合圈舍是否發生過傳染性疾病,及時更換飼料槽、飲水槽,并做好欄位的有效控制。保育豬在進入圈舍之前應該提高豬舍溫度和濕度,豬舍溫度一般調控到28~30 ℃,相對濕度調控到65%~70%,確保保育舍的溫度濕度達標,能營造一個有利于保育豬健康生長的環境。
4" 做好分群調教工作
做好分群調教工作,能保證豬在保育養殖管理期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固定采食、固定排泄、固定睡覺。斷奶仔豬在向保育舍轉移過程中,應該按照體重相近,同體況同卷的原則,將體重大小相同性別一致的豬進行分群。對于體重相對較小,生長較弱的仔豬,應該單獨挑選出來進行集中的養殖管理[2]。按照體重相近、同窩同圈的原則進行分群處理,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仔豬在轉移養殖環境時所產生的精神刺激和生產上的情緒不穩定,同時還能有效減少不同豬之間相互打架斗毆所造成的機體損傷。保育初期階段,尤其是分群結束之后,整個豬上沒有形成固定采食,固定排泄和固定睡臥的習慣,短時間內對豬進行有效的調教,有利于后期的科學飼養管理。分群結束之后應該對豬進行妥善有效的訓練和調教,使保育豬能有效地識別采食區域、排泄區域和休息區域,這樣能減少微生物的繁殖生長,同時還能保持圈舍衛生清潔。如果發現保育豬在其他區域排泄,應該將其趕到排泄區域并做好污染區域的徹底清理,每次排泄之后排泄區域,應該保留一定的糞便或者尿液,這樣豬在排泄過程中就可以依靠氣味來識別排泄區域。如果能推廣應用自動化飼料倉和飲水裝置,保育豬在短期內進行有效的調整,就就能很好的適應固定采食、固定飲水的位置,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5" 科學飼養管理
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就是做好合理的飼喂、調控好圈舍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避免豬之間相互接觸,造成病原的傳播蔓延。一方面要結合保育豬的生長發育特征,做到科學飼喂。保育豬在養殖管理過程中主要以自由采食,自由飲水為主,要保證飼料槽飼料有所剩余,但不能剩余過多。過多的飼料在飼料槽中長時間存在,會出現發霉變質的現象,使飼料中的霉菌毒素、有毒有害物質顯著升高,豬采食發霉變質的飼料之后,很容易引發霉菌毒素中毒,導致一系列的疾病出現。仔豬轉入保育舍之后,為了有效減少更換飼料所引發的應激刺激,可以在初期階段推廣應用代乳飼料,隨后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過渡到保育階段的飼料,保障飼料更換有一個過渡期。另外保育飼料應該做到妥善有效的保管,并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有效的添加,確保采食的飼料新鮮,沒有出現發霉變質的現象。保育初期階段應該做好飲用水的溫度調控工作,結合季節的不同確保水溫適宜。冬春季節應該對飲用水進行加熱處理,保證水溫控制在18~20 ℃[3]。夏秋季節外界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可以讓豬飲用冷涼的飲用水,緩解熱應激刺激。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做好保衛室的溫度濕度調控工作。冬春季節在保育豬飼養管理過程中,供暖設施保溫設施應該全面開啟,防止豬舍溫度忽高忽低或者溫度不均衡導致睡臥時受冷著涼引發消化道疾病。另外冬春季節應該減少水沖洗圈舍的次數,要保證圈舍中的溫度,濕度適宜,防止濕度過大造成皮膚疾病和腹瀉疾病,同時也應該防止濕度過小,引起更多的粉塵造成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流行。此外還需要加強通風換氣,及時清除圈舍的糞便,降低圈舍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氣等有毒有害氣體的濃度,防止對保育豬呼吸道造成嚴重的刺激,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流行率。最后一方面保育豬在養殖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調控好合理的養殖密度。在保育舍中豬的養殖密度越大,越會造成空氣質量惡化,呼吸道疾病爆發,飼料的利用率顯著下降。養殖密度的調控應該結合季節和養殖條件的實際情況綜合確定。當豬舍的防寒保暖設施跟不上時,飼養密度較小會造成豬環境溫度偏低,保育豬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受到冷環境的影響,引發傳染性疾病,甚至引起豬大量死亡。規模化養殖模式之下,要求為每頭保育豬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一般按照每頭仔豬占圈舍0.3~0.5 m2進行科學配置,一般每個圈舍控制15~20頭,盡量不能超過25頭,最好推廣應用半漏縫或者漏縫地板,減少豬和糞便直接接觸的頻率,有效防范傳染性疾病如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的發生流行。
6nbsp; 科學防疫
科學防疫應該從嚴格衛生消毒、加強保健、科學疫苗免疫接種等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執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每周應該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洗消毒。在養殖場出現疫病或者大風天氣發生后,應對圈舍進行一次額外的消毒處理。消毒之前應該對圈舍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保證豬舍內外部干燥整潔消毒,做到全方位不留死角。保育舍消毒采用高壓噴霧消毒的方法。在帶豬消毒時,應該推廣應用刺激度相對較小的消毒劑,例如碘制劑、過氧乙酸,并做到消毒劑輪滑交替使用,在消毒時避免直接對豬噴灑消毒劑。冬季消毒時要在天氣晴朗的中午溫度時間較高的時間段進行,防止消毒液大量使用,導致圈舍溫度突然下降,引發冷應激刺激[4]。第二,做好保育豬的保健處理工作。保育豬由于環境變化和自身發育的局限,生長環境、飼料環境發生變化時,都會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刺激,從而面臨一定的經濟損失,所以應該加強保育豬養殖管理的同時,應該落實藥物保健措施。應從免疫器官、消化器官發育入手,使用中成藥制劑或者微生態制劑維持良好的消化功能。第三,做好妥善有效的免疫接種。注射疫苗是預防保育豬疾病發生流行的關鍵舉措,同時也是最經濟節約的舉措。結合養殖場以往的疫病發生流行特點,確保保育豬免疫接種計劃科學合理,在免疫接種的時間點開展針對性的免疫接種。并在免疫接種過程中保證疫苗品質達標,每個豬欄建立免疫卡,及時登記疫苗注射情況,要保證1頭豬1個針頭,避免交叉使用針頭,避免打飛針。保育豬在養殖管理期間要重點做好豬瘟、偽狂犬病、口蹄疫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種,并結合養殖場其他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情況,確定免疫接種其他疫苗。
7" 結束語
對于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加強保育豬養殖技術的有效優化調整,對提高養殖場經濟效益、提高保育豬成活率、提升保育豬養殖效率有著很大的作用。結合保育豬的生育特征,構建完善的飼養管理方式,能使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養殖技術、養殖成本、養殖效益等多方面得到合理的控制。在規模化保育豬養殖管理過程中,保育豬的養殖環境、飼養管理、疾病防控等幾個方面需要進行持續不間斷的優化調整,結合實際情況優化養殖環境,完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保育標準,促進規模化生豬養殖場把偶預祝在斷奶之后能更好的適應新的養殖環境、飼料配方,能順利的度過斷奶應激期,健康生長發育,促進規模化養殖場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保松.基于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分析[J].農家致富顧問,2020(14):102.
[2] 莫家欣.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的要點探究[J].農家科技:豬刊,2021(1):140.
[3] 李微.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20,14(33):187-188.
[4] 江達正,吳海梅.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J].農村科學實驗,202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