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先 成都錦城學院助教
葉 磊 四川志德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
綠道是能夠通過步行或騎車進入的自然景觀或用于休閑的綠色開放空間,大多在公園、河邊、風景帶、名勝古跡等區域。綠道建設不會占用過多的建設用地,一般投資成本較低,且能夠助力城市進一步打造綠色、和諧、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符合新時代對于低碳城市的要求。
綠道起源于西方國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在城市綠道建設方面已趨于成熟。例如,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從19 世紀開始已經逐漸發展為兼具休閑、娛樂和旅游等多項功能的綠道網絡,也有一些城市將綠道作為整個城市的核心。雖然我國各個城市的綠道建設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較快,例如,2008 年廣東建設的城鄉綠道成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旅游文化景點,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討論熱潮,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我國各個城市逐步開展了綠道項目,如成都市、武漢市、長沙市、珠三角等地區,為改善城市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
在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城市道路整體建設水平和施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不僅為人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還為城市整體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城市道路發展和建設中,同樣也會對城市內部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和破壞。因此,在城市現有園林景觀綠化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建設綠道項目能夠進一步改良城市現有園林景觀,并與相關其他文化景觀和生態景觀進行有效聯系,著力打造更加舒適、安逸的城市綠化環境,全面改善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越發凸顯,很多城市居民開始重視生態及環保工作,同樣也有很多人在閑暇之余會前往周邊村鎮、農家樂等開展生態游、一日游等,這也使得環保及生態的理念越發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認知。因此,為了大幅度減少城市環境中的自然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在進行園林景觀建設中增加城市綠道建設項目,并以綠道建設項目全面幫助人們提高生活品質,轉變以往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在休閑之余能夠通過綠道進行身體鍛煉和日常休閑,進一步養成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很多城市的發展進程中,綠色生態以及園林景觀建設仍舊是重中之重,有利于轉變以往的城市形象,構建更好的生活空間。因此,大力開展城市綠道建設項目,有利于全面提高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現有園林景觀綠化等相關規劃,為城市生態面貌水平大幅度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和保障。此外,也可以通過此類綠道建設項目打造城市新的景觀和游覽線路,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打造更具特色的城市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已經逐步開展了綠道建設項目,但是依舊存在為了營造綠道生態而盲目進行綠道建設的行為。一些建設項目在規劃方面始終存在追求完美的綠道網絡問題,導致在城市綠道建設項目中存在多處縱橫交點。一些施工單位一味追求綠道建設的施工長度,忽視了綠道建設項目、城市交通體系與人民群眾基本需求之間的聯系。有些城市綠道建設項目直接建設在城市周邊和外圍區域,由于這些區域的人口較少或綠化面積相對狹窄,此類綠道建設項目就會成為“面子工程”,導致資源浪費。因此,在城市綠道建設項目中要始終遵循科學性和綜合性的原則,在城市現有生態空間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以及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始終堅持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逐漸提升城市綠道建設項目的規劃水平[2]。
城市綠道建設項目設計不僅涵蓋了建設位置、建設寬度、結構等多方面的設計內容,還要在綠道兩側設置活動設施。目前,仍有很多城市綠道建設項目在設計方面存在較多不足,主要體現在綠道設計、配套設施、植物配置3 大方面[3]。
在綠道設計中,一些城市忽略了綠道與交通設施等的有效銜接關系,在綠道規劃、出入口設置等諸多方面仍然存在問題,給人們使用綠道帶來諸多不便。特別是有些地區的綠道設計,整體區域線過于隨意,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在設計綠道的寬度和坡度時,要始終按照綠道設計的相關標準,但是很多地區為了完成綠道施工將寬度縮窄,導致了使用不便等諸多問題。此外,坡度設計不合理也會導致綠道路面積水,影響日常使用。最后,很多地區在對綠道進行設計與規劃時,仍然采用陶土磚或花崗巖等材料,與綠道建設的要求不一致。
在相關配套設施方面,綠道建設項目要有驛站一類的服務設施,并合理規劃驛站之間的距離。目前,很多城市綠道建設項目中仍然存在驛站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有些短距離的綠道甚至沒有設置驛站,有些雖然設置了驛站但是存在配套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4]。現有城市綠道建設項目中所設置的驛站大多為車輛停放點和自動售賣機等,而公共廁所、醫療急救點等相對欠缺。一些城市建設綠道時沒有應用現代智能化的設備,也使得綠道建設項目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在植物配置方面,需要合理設計綠道建設項目的種植密度,但是一部分項目在建設時,一味追求植物品種的多樣化而導致種植過密,綠道在樹木和植物的影響下就會過于昏暗、潮濕。此外,在栽種植物方面要結合生態、景觀、交通等多方面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很多城市綠道建設項目選擇了不合適的品種,如會產生飛絮的楊樹、蟲害嚴重的欒樹、栽種成本較高的紅楓等,反而給城市環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在使用綠道的過程中存在維修、養護不到位的問題。首先,一些建設施工單位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其次,一些建筑單位在選擇施工公司時并沒有對相關資質進行審核,導致一些臨時搭臺的施工公司加入城市綠道建設項目建設中。再次,在維修養護方面要對綠道建設的道路以及相關植物進行養護,但是如今仍有很多地區因為綠道建設項目養護成本過高,導致維修維護不及時,甚至有時為了節省人力和物力,直接關閉綠道建設項目配套設施中的廁所、自動售賣點等。最后,沒有做好病蟲害防治等相關工作[5]。
為了提高綠道建設整體水平,需要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不斷奠定城市綠道建設項目基礎。在低碳城市化建設的背景下,各級政府需要進一步引導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完善城市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的相關制度,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依據。在土地利用方面,要為綠道建設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始終保障城市總體規劃的合理性。政府在后期建設與管理等諸多方面要起到帶頭作用,與企業和開發商共同推進城市綠道建設,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此外,可以依賴現有城市綠道項目打造核心IP,將城市綠道建設與城市其他規劃設計進行有效統一。例如,可以將現有綠道與社區進行串聯,融合超級綠道和住宅產品,實現核心IP 的有效融合。
城市綠道建設需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推動廣大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不僅需要從黨中央的層面深入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決策,還要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呼吁社會公眾關注城市生態建設以及綠道建設。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向往自然、健康的生活狀態,因此可以通過當前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搭建公眾參與討論的平臺,可以在平臺上發布綠道建設相關的趣味性活動,以獲得更廣泛的支持[6]。各社區也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在城市綠道建設過程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將城市綠道打造成多功能的復合性存量空間,充分應用城市綠道的現有自然生態元素,強化生態系統與社會交往用途的共同實現,圍繞綠道建設項目推出各類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都能積極參與城市綠道活動和項目中,提高人們對于城市綠道項目的認可度。
城市綠道項目從開始選址就要明確建設區域和施工區域,設計人員要對這些區域的地質條件、生態環境、氣候等因素進行全面調查,并結合這些資料及地理信息系統來選地劃線。此外,在對城市綠道項目進行規劃和設計時,要盡可能保護已有的生態資源,如農田、林業等資源,使之不會受到綠道項目建設的影響,從而形成低碳、綠色、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結構。在對城市綠道項目進行設計時,要對綠道的結構、線路、成本、連接度、交通等要素進行全面分析,并合理選擇綠道項目涉及的設施和植物。
城市綠道項目建設要始終遵循相關要求和標準。首先,在建設施工階段選擇相關材料與植物時,要始終堅持綠色、可持續的標準,盡可能選用碳排放量較低的材料,以保護生態環境。其次,選用太陽能、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為綠道照明,以提高城市綠道建設的施工水平。再次,重點探索城市綠道建設項目的水資源循環應用和電力能源循環應用等,將收集的雨水作為植物綠化的灌溉用水以及路面的清潔用水等,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后,在植物養護和栽種方面,也要盡可能選擇與本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物種,并做好施肥、澆水以及清理枯枝雜葉的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城市綠道建設項目的影響,很多綠道往往出現跨越行政區域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強化城市綠道項目的統一規劃效果,可以針對綠道建設工程進行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層次的監測與評估,確保相關監測與評估結果為城市綠道的規劃與設計提供更加科學、穩定的數據基礎和理論基礎,促進城市綠道建設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綠道項目的建設中,除了做好綠道植物的養護與栽種,積極應用各類新型技術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道環境之外,同樣也需要強化城市綠道的硬景營造和規劃設計。
首先,在綠道硬景營造中可以分別規劃和設計自行車慢行車道和人行道,在自行車慢行車道中可以將其與綠道進行有效連接形成暢通的整體,直接在車行橋下通過,如果無法及時通過也可以在相關區域建設區位景觀,確保自行車道的暢通性和無阻性。除此之外,也可以應用現有的人行道,將人行道進行拓寬和改造,同時增加綠道扶手、燈光等必要的設計,配合生態設計元素和植物元素,打造更加順暢的自行車慢行道與人行道的連通效果。
其次,在場地的硬景營造中,可以著重強化休閑化的場地設計,很多老式住宅小區周邊綠地會被居民所占用,這也使得休閑場地的功能過于凌亂,因此可以在建設綠道項目時同步進行空間布局,將原有的裸露地平或其他區域直接改造為健身場地,并實現與綠道之間的暢通聯系。此外,可以運用借景、移步易景等綜合景觀布局方法,提高休閑場地的觀賞性;也可以增加瞭望塔、樹屋、特色步道和戶外座椅等多種形式,強化場地的硬性設計和規劃。同時也要注重功能性場地的規劃和設計,可以在綠道建設中增加移動化衛生間和自行車驛站,確保綠道中活動以及周邊居民的生活和休閑娛樂更加輕松,體現人性化的原則。
最后,在綠道微地形景觀設計中,可以應用韻律化的變化形式進行科學設計。例如,在有相對坡度的綠道建設階段,可以在原有的地質保護工作基礎上打造更加多元的綠道景觀,同時充分運用坡面的高差,在坡頂集中種植相對高大的喬木,而在坡度相對較緩的區域可以種植低矮的灌木,強化二者之間的對比效果,進一步打造更加自然協調的風貌,突出綠道項目的節奏感和層次美感。
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自然生態環境始終是重要元素,為了進一步打造低碳、環保、可持續的城市環境,全面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大力推進城市綠道項目建設,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