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雷 麗
“江漢油田油藏管理平臺投用后,我們只需登錄平臺,就能對所有油水井生產現狀與變化情況一目了然。平臺把原來分散在各采油廠的數據整合起來了。”江漢油田開發管理部副經理莫云亮介紹。該平臺未啟用時,莫云亮如果想了解油田整體開發情況,得分別登錄江漢、清河等各采油廠的系統查詢,把相關數據導出來,再自己計算,如果想知道跟去年同期對比的情況,那就更要下一番功夫。
為加快油田數字化轉型,滿足“大運行、大科研、大監督”的業務發展需求,江漢油田加強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全面開展數據治理與賦能實踐,建設數據資源中心,推動數據管理從過去獨立應用、各自為政向集成共享、協同工作邁進,把萬千“孤島”打通連接,鋪就一條信息通道的高速路。據集團公司2021年三季度 “星旗榜”通報,江漢油田信息化工作在上游企業中奪得桂冠,在集團公司總部“星旗榜”位列第一。
江漢油田的信息化建設雖然起步較早,但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一直各自為政,各業務、各單位因需而建應用,因應用而采數據。 這種建設模式,導致數據分散地儲存在一個個數據庫里,每個應用系統對應一個獨立的數據庫,相互之間沒有互聯互通,也無法共享,有時即使兩個應用模塊需要的數據是一樣的,也需要分別采集、錄入。全油田的數據沒有納入一體化的數據庫,甚至一個單位內的數據都未能共享。以江漢采油廠為例,該廠不同時期先后建了含水率數據系統、月度數據庫處理系統、動態數據查詢系統等大大小小的開發應用系統十幾套,技術人員要想了解一口井或一個井組的各類數據,要分別登錄各系統,不同系統的用戶名和密碼也不盡相同。這非常不利于數據的一體化分析及一體化管理。
要讓數據“跑起來”,先得有順暢的傳輸通路。集成應用系統只治標不治本。為徹底打破數據庫之間的“壁壘”,油田改變以應用建數據庫的模式,建設油田統一的新型數據資源中心,變“各自為政”“自采自用”為“統一部署”“系統謀劃”,為油田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 。
“數據資源中心就好比一個數據池,油田各單位、各項業務負責人員采集的所有數據都匯聚在里面,這個數據池是共享開放的,各應用系統需要什么數據,都可以從數據池自動抓取。”信息中心大數據部負責人常國棟這樣比喻。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數據源頭是唯一的,數據和應用系統之間是“松耦合”式關系,可實現“一人錄入多人享用、一次錄入終身受益”,切實發揮信息化、智能化優勢,提高數據管理效能。
建數據庫容易,建好數據庫卻并非易事。
“必須全、快、準。”江漢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路智勇介紹。全,就是單井全生命周期管理,所有關鍵核心數據要做到應有盡有、應采盡采;快,就是要迅速,一口井鉆完、測完、作業完,相關數據要及時錄入;準,就是數據要準確無誤。只有滿足了這三個要求,數據庫的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建數據庫的工作量巨大。”常國棟說,油田有8962口油井,一口井的關鍵核心數據有幾十項,多年來,8962井產生了“海量”數據。建數據庫,一方面要將原來分散在各系統的數據遷移到新的數據庫,另一方面要查找紙質資料將一些缺失項補錄進去。僅江漢采油廠就有100萬張紙質資料要一一掃描入庫。“數據遷移,也不僅是掃描復印那么容易的事,原來每個單位建立的系統格式不一、規范不同,現在要放到一個數據庫里,就必須統一。”
為加快推進數據資源中心建設,油田整合各單位原來的服務器與數據庫,切斷退路,破釜沉舟;油田層面成立數據治理領導小組,建立“日督導—周通報—階段排名”的數據管控機制,明確“歷史數據補欠賬、增量數據不欠賬”“以用促建” 的工作思路,雙管齊下全力消除數據孤島。
江漢采油廠、采服中心等單位抽調專人成立數據補錄小組,快馬加鞭推進補錄進度;信息中心對每項補錄業務數據表提供標準化模板,建立各業務數據表之間的邏輯關系,提高補錄質量。對于實時產生的增量數據,引進數據質量管控平臺開展多維度數據質量監控,變數據人工檢測為自動統計分析,提高檢測效率;加強考核管理,建設人工不干預數據結算系統,采取數據錄入質量與結算掛鉤的方式,敦促油田二級單位及為油田提供工程技術服務的乙方單位及時將數據錄入。
“如果每日8時之前,基層負責人員還沒有將前一天的生產數據及時錄入系統,系統會自動監測到,相關單位及個人會被處罰。”采服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李彬說,“目前,單位的數據錄入及時率和準確率都非常高。”
自江漢油田新型數據資源中心建設以來,已匯聚12大類共6.75億條數據,逐步夯實了數據底座,初步具備提供數據服務的能力。
數據有沒有用、準不準確,用了才知道。油田以用促建,對地質開發、工程技術、生產管理等業務進行整合集成,自主研發“油藏管理平臺”“動態綜合分析預警平臺”等兩套應用軟件,升級、替代原有17套開發生產管理軟件,實現全部業務節點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為油藏管理人員提供一站式數據服務。一打開“動態綜合分析預警平臺”,一口井的前世今生就展現在眼前,測井曲線、小層、生產管柱、生產曲線等關鍵開發信息可在一頁上展示,具象直觀。
“數據支撐服務應用,應用反過來也促進了數據質量的提升。”常國棟說,“之前,清河采油廠的井斜數據,在數據庫里并未顯示有何異常;但運用到系統中,生成井斜圖,馬上就暴露了問題:井斜明顯偏小。原來,該采油廠采用的計算方式與其他采油廠存在差異。”
目前,上述兩套軟件已在采油生產單位及研究院推廣應用,使用人數達284人。動態分析、方案編寫的資料收集準備時間縮短至少50%,數據的紅利正在釋放顯現。
“原來我們的一些資料可能系統里沒有,只記錄在個人電腦甚至大腦里,如果這個人工作調動,新來的人可能會面臨一個全部要重新熟悉的過程,此次我們把所有數據補錄補全,相當于把前人的成果、經驗固化,無論誰負責哪個區塊,他掌握的資料都是一樣的。”從事過多年開發工作的江漢采油廠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胥小龍感慨。
成效初顯,但未來的路還很長。系統應用油田專家劉曙光表示,現在進入數據庫的還只是結構化的數據,一些非結構化的數據(比如圖形、模型,偶發因素下的數據)還沒有納入,生產經營、安全環保、工程設備、組織人事等一系列數據資料也還沒有匯總進來,下一步將把這些逐步補充到新型數據資源中心,力爭形成油田“大數據”庫,讓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江漢油田“大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