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Mining.com網站報道,科廷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地球早期水運移深度超出以往認知,此發現能夠對大陸早期形成研究有所幫助。
科學家在發表于《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的論文中稱,此項研究回答了關于地球早期水循環的長期疑問,并提出水在地殼中的存儲和運移的方式影響了方方面面,從火山和礦床的形成一直到地震的發生。
“雖然我們了解現代深水循環,但是對地球早期的水循環卻了解太少”,首席研究員邁克爾·哈特納迪(Michael Hartnady)在媒體聲明中稱。“多條地質證據表明,早在35億年以前,水已經能夠到達地球深部,但對于水如何到達地球深部還不太了解”。
哈特納迪和其團隊利用了復雜模型演繹了地球早期原始富鎂火山巖噴發到海底過程,其對海水的吸附比現代熔巖更多。
“這些被鎖定在巖石特殊晶體中的海水在巖石被埋藏后能夠釋放出來,類似‘冒汗’。現代熔巖在500℃的溫度下能釋放水”,這位科學家稱。
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鎖定在古老原始熔巖中的海水可能在溫度高于700℃時釋放。
哈特納迪認為,這意味著海水在地球早期到達的深度要比以前認為的深,這導致周邊巖石熔融,最終形成了大陸。
“有意思的是,大陸最古老的部分——克拉通也形成了地球上的一些最大金礦床,比如卡爾古里附近的金英里(Golden Mile)礦床”,這位研究者稱。
“這些金礦床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形成,但我們現在還不清楚這些水從哪兒來。我們新的研究可能解決這些疑問以及其他問題,甚至可能回答人類起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