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鞍山大力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多處礦山通過生態治理“重獲新生”,變身綠色山景,生態與經濟效益獲得雙豐收。截止目前,該市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230.36公頃,已完成149.1公頃。
鞍山作為礦業大市,是全國礦產資源富集區,目前已發現礦產12大類36種,其中鐵礦和菱鎂礦在全國同行業占統治地位。該市年產礦石總量6223萬噸,工業總產值129.65億元。基本形成了以鞍鋼為依托的城區周邊鐵礦礦業區,以海城東部礦產品加工產業為依托的菱鎂、滑石礦業區,以岫巖玉產業為依托的玉石和非金屬礦業區,以千山風景區、湯崗子、東四方臺地熱水為依托的休閑、療養、旅游礦業區等四大礦業經濟區,礦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而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也遭受一定破壞。其中挖損破壞集中分布于各礦山的露天采場,壓占破壞集中分布于各礦山的排土場、工業場地和廢石(土、渣)堆場等。礦山生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為“破壞面積大、歷史欠賬多、恢復治理難”,根據上一輪規劃(2017年底)調查顯示,全市共占用破壞土地資源總面積8446公頃。
位于海城牌樓鎮楊店子村的大立壁,早在2012年,青山工程針對其平臺及緩坡部分進行了植被恢復,但立壁部分未能找到合適的技術手段進行綠化。陡峭的巖壁寸草不生,坡底線長1160米,坡面高度達85米,山體角度約70°—80°,部分山體角度呈垂直狀,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針對大立壁的綠化工程始于2019年5月,共投資1740萬元,修建蓄水池5處、排水溝總長度2168米,共栽植苗木80萬株,目前已經進入植被養護期。往日的荒山立壁,如今滿眼綠色,因地制宜的生態復綠讓當地收獲了綠水青山。
不僅是海城大立壁,鞍山市很多礦山的露天采場、排土場等地,都硬生生種出一片微型“綠洲”。該市對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高度重視,尤其是實施《鞍山市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以來,修復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自然資源廳的充分肯定。近十年,全市累計投入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資金13.42億元,其中,國家、省、市政府投入8.39億元,礦山企業自主投入5.03億元。修復治理總面積達4990公頃,累計種植刺槐、棉槐、松樹、果樹等喬灌木2129萬株。
通過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鞍山市城區周邊齊大山、眼前山、大孤山、東鞍山、西鞍山五大礦區的大部分損毀山體得到修復,一些自然景觀得到妥善保護,市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全市礦山開采破壞與生態修復已實現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