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運新,王 平,侯均洪,楊洪海
重慶一三六地質隊
隨著重慶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重慶煤礦整體關閉。關閉煤礦的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其中酸性礦井水污染問題尤為嚴重,主要特點為pH值較低,且含有高濃度的硫酸鹽以及多種可溶性的重金屬離子。直接排放的酸性礦井水不僅污染礦區及周邊水資源,還會破壞生態環境,危害農作物及水生生物的生長,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宏揚煤礦位于城口縣城270°方位,2011年建井,2016年關閉。礦井關閉后酸性礦井水通過主平硐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地表水文網,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對該礦井水污染治理模式進行研究,建立以自然恢復為主的低成本、可持續的管控治理體系,為影響區域地下水及地表流域的保護和治理提供理論支撐。
宏揚煤礦地處大巴山南麓,群山起伏連綿,山脈多為北西~南東走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地形坡度25°~80°。區內標高在+834.0 m~+2 019.5 m之間,相對高差1 185.5 m,屬以構造剝蝕為主的高中山地貌。
礦區出露地層有志留系下統羅惹坪組(S1lr)、中統紗帽組(S2s)、二疊系中統梁山組(P2l)、棲霞組(P2q)、茅口組(P2m)、二疊系上統吳家坪組(P3w)、大隆組(P3d)、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嘉陵江組(T1j)及第四系(Q)零星分布。
礦區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吳家坪組(P3w),厚約72 m,上部巖性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巖,含燧石結核,下部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層狀泥巖、鈣質泥巖、炭質泥巖、鋁土質泥巖及一層煤層組成,煤層編號K2,厚約0.5 m。其上覆地層為二疊系上統大隆組(P3d),厚約12 m,巖性為灰黑~黑色炭質頁巖夾透鏡狀石灰巖及硅質巖;其下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厚約136 m,巖性為淺灰~灰色塊狀石灰巖及硅質石灰巖。
礦區處于梆梆梁至貓兒背復向斜南翼北西段,地層傾向45°,傾角50°,走向斷層發育,地質構造復雜程度中等。
礦區位于地表分水嶺附近,四周溝谷深切。大氣降水降落地表后,一部分經順地層傾向發育的沖溝匯集,快速排出區外,另一部分沿含水層快速補給地下水。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為茅口組及吳家坪組上部的灰巖巖溶含水層。含水層中的水通過巖溶裂隙、構造裂隙、采動裂隙等通道進入礦井,成為礦井水的主要來源。
宏揚煤礦采用平硐開拓,其主平硐為該礦礦井水最低排泄點,涌水量最小約50 L/s,最大約450 L/s,一般約150 L/s,其余硐口未涌水。礦區水文地質類型為Ⅲ類Ⅱ型,屬以頂底板進水為主,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巖溶充水礦床。
宏揚煤礦主平硐排出的礦井水感官指標渾濁,懸浮物較多,具硫磺等臭味,流經區域附著大量黃褐色水銹物。采樣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宏揚煤礦主平硐礦井水水質檢測成果表
依據《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1]評價標準,宏揚煤礦主平硐礦井水pH值和總鐵指標超標,其余指標不超標,屬鐵離子超標的酸性礦井水。目前該礦井水長期排入附近河溪,嚴重污染了所在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
宏揚煤礦的煤層及其圍巖中含有硫化鐵,由于煤炭的開采破壞了原有的還原環境,空氣進入采空區,為氧化這些還原態硫化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滲出的地下水與煤層頂、底板及殘留煤柱接觸,促使還原態的硫化物氧化成硫酸,進而使礦井水呈酸性[2]。
在含氧氣的地下水中,硫化鐵被氧化為FeSO4和H2SO4,具體過程如下:

但是在游離氧存在的條件下,FeSO4很不穩定,在酸性水中還要進—步氧化[3]。

相對FeSO4而言,生成的Fe2(SO4)3較為穩定,但還是會被水解,Fe2(SO4)3在水中水解產生游離酸和不溶于水的黃褐色褐鐵礦沉淀。

酸性礦井水形成的直接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即還原態的硫化鐵、氧氣、水和微生物(如氧化亞鐵硫桿菌等)(具體情況見表2)。而酸性礦井水形成的間接因素很多,如礦區的地質條件(礦區構造、煤層傾角、開采深度及面積、徑流條件等)及開采方法等[4]。

表2 酸性礦井水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
酸性礦井水的形成過程非常復雜,是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的共同結果。一般情況下,礦體硫含量越高,氧化條件越好,越有利于酸性礦井水形成;水交替強烈比徑流停滯的地段更易形成酸性水;加上微生物細菌的作用,也更加快了硫化鐵的氧化速度。
酸性礦井水會對礦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具體危害如下:
(1)酸性礦井水未被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中,會使地表水體酸化,水質不斷惡化,大量的魚類、藻類及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死亡,數量會急劇減少,限制了生物的多樣性。
(2)酸性礦井水滲入到土壤中,土壤的團粒結構遭到破壞,使土壤板結嚴重,農作物的生長受到抑制,導致糧食大幅減產。
(3)人類長期接觸酸性礦井水,會造成手腳皮膚破裂,眼睛酸癢,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4)酸性礦井水的滲透,會破壞鋼筋混凝土結構,使建(構)筑物結構疏松,強度降低而受到破壞,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5)酸性礦井水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在排放過程中,會腐蝕排水管道及設備,造成工程投資成本加大。
(6)酸性礦井水在排放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氫氧化鐵沉淀物附著在水體底部及兩岸,導致水體底部及兩岸變成紅褐色,破壞自然景觀,給當地的旅游觀光產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酸性礦井水污染治理是一項多學科交叉、技術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之礦井水具有流動性強、隱蔽性高、污染范圍廣的特點,導致治理難度極大,尚未形成有效、統一、可復制的治理體系。目前,我國酸性礦井水污染治理大多是以“污水處理廠”的模式進行治理,通過人工投放化學劑的方法處理酸性礦井水,導致治理投資費用大,特別是后期運營成本非常高。
為了建立以自然恢復為主的低成本、可持續的管控體系,根據宏揚煤礦水文地質條件、水化學特征、礦井水污染物性質、來源與途徑以及以往礦井水治理經驗,提出礦坑封堵法和風險管控法兩種治理模式。
礦坑封堵法主要是將原硐內的氧化環境(見圖1),通過建筑封閉墻對各井口、各通道進行全面封堵,阻止空氣進入,防止硫化物與空氣接觸,使硐內環境趨近于還原狀態(見圖2),避免硫化鐵的氧化反應的形成,抑制酸性水的生成。同時通過抬升水位,切斷酸性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充分利用地層自凈能力,達到污染源減量控酸的效果。

圖1 封堵前氧化狀態模型

圖2 封堵后還原狀態模型
該治理模式可實現如下目的:
(1)阻止硫化物與空氣接觸氧化,減少采空區產酸量;(2)阻斷采空區酸性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3)充分利用地層巖性自凈能力;(4)降低經濟成本[5]。
該治理模式優點為治理效果良好,屬一次性投入,幾乎無后期維護成本。缺點為硐內存在瓦斯氣體,施工安全風險較大,發生繞滲可能性較大,處理難度大,對水文地質調查程度要求高。
風險管控法主要在主平硐外進行治理(治理模型見圖3),其原理是充分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氧化劑,將主平硐流出的酸性礦井水流經多級跌坎+曝氣池,經過多次曝氣充氧以后,將Fe2+氧化為Fe3+,并以氫氧化物沉淀的形式析出,再通過沉淀、過濾以后,能夠有效去除鐵離子,改善酸性水質。除鐵氧化反應式如下:

圖3 風險管控法治理模型
4Fe2++O2+2H2O=4Fe3++4OH-
該治理模式實現目的:
(1)將酸性礦井水與空氣充分曝氣接觸氧化;(2)將Fe2+氧化為Fe3+通過沉淀析出;(3)合理利用礦區土地;(4)降低經濟成本。
該治理模式優點為施工難度小,安全風險小。缺點為治理效果相對較差,管控區域仍存在水污染問題,影響自然景觀,雖后期維護成本較低,但存在永久性后期維護。
酸性礦井水的直接排放嚴重破壞了礦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給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積極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酸性礦井水治理模式已是當務之急。
通過對宏揚煤礦礦區水文地質調查及采樣檢測,分析研究酸性礦井水的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確定以自然恢復為主的低成本、可持續的治理模式。結論如下:
(1)宏揚煤礦在開采過程中破壞了原有的還原環境,地下水的滲出與還原態的硫化物氧化后形成硫酸,進而形成酸性礦井水。
(2)酸性礦井水的形成過程復雜,是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共同結果,其直接影響因素有還原態的硫化鐵、氧氣、水及微生物。
(3)根據宏揚煤礦特定的水文地質特征,提出了兩種低成本、可持續的治理模式,即礦坑封堵法治理模式和風險管控法治理模式,為關閉煤礦酸性礦井水治理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