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建軍
老曹家中有個老式的舊衣柜,看上去并無什么特別之處,然而它卻記錄了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老曹名田,祖輩世居在江都郭村鎮。父親曹學耕(1911~1995),號新民,早年畢業于上海美專,一直以教書為業。父親結婚時,家里專門為其打了一套家具,其中就包括這個衣柜。木匠還是原上海造船廠木工放樣師傅,手藝精湛,柜子做工精良,面板上還淺刻有花紋。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日本鬼子全面占領上海,南京形勢告急,曹學耕當即放棄在南京中小學擔任美術教師的工作,回到老家郭村避亂。
1940年5月中旬,新四軍挺進縱隊從江都吳家橋向西北轉移,進駐郭村,老曹家中也住進了新四軍的一個班。當時,他家有三間兩廂、七架梁的房子,在當地還算寬裕。
新四軍紀律嚴明,待人和藹。每天早晨,戰士們都要把他家兩口水缸挑得滿滿的,將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他們深入到群眾中,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組織建立農抗會、工抗會、婦抗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組織,在廣大農村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當時,在郭村一帶,日偽軍、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二李”(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副總指揮李長江)三股勢力并存,國民黨頑固派對新四軍在蘇北發展壯大深感威脅。在國民黨頑固派、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挑唆下,1940年6月28日拂曉,國民黨魯蘇皖游擊副總指揮李長江,糾集了16個團的兵力,對郭村實施四面包圍,妄圖消滅抗日的新四軍。新四軍挺進縱隊指戰員被迫奮起自衛反擊。
老曹家在郭村鎮前巷的地勢相對較高,大門南面幾百米處,有條東西流向的龍耳河,屋后東邊有條長水溝。因為他家所在位置比較重要,新四軍部隊就在他家屋后的不遠處挖戰壕。老曹家人把一個大衣柜給了新四軍,裝上土用于構筑防御工事。
這場戰斗打得異常激烈,挺進縱隊在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下,鏖戰七個晝夜,打退了李長江部隊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共殲敵三個團,生俘700余人(內有團長兩人),繳獲步槍600余支、輕重機槍10余挺。挺縱乘勝追擊,直逼泰州城下。最終,新四軍從抗日大局出發,與“二李”達成“共同發展,團結抗戰”的共識,揮師東進黃橋,開辟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在這場戰斗中,有500多名新四軍指戰員犧牲在郭村大地上,其中住在他家一個班的戰士中,就有兩人犧牲于西邊的陣地。
戰后,新四軍戰士將陣地上的柜子抬回來歸還了曹家。只是柜子的后壁上多出了2個指頭粗的醒目彈孔。在曹家屋后的墻壁上還留下許多大小不一的彈坑。
新四軍在郭村宣傳抗日、秋毫無犯、幫扶群眾的所作所為令曹家人十分感動,特別是新四軍舍生忘死的英勇壯舉給他們以強烈震撼。曹學耕在郭村小學任教期間,積極支持兒童團抗日。他還出面協調鄉鄰資助抗日干部親屬,護送其脫離危險。他家的幾個親戚先后參加了新四軍,投身了革命洪流。
這個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給曹家人留下難以磨滅記憶的衣柜,一直保留在老曹郭村的老家,直到上世紀90年代,曹家的老房子改作他用,鄉里的親戚用拖拉機將木柜運到揚州城區他的家中。這個衣柜已很陳舊,還經過了多次修補,但曹田總是舍不得扔,因為它不僅記錄著家人親情的傳承,而且鐫刻著新四軍指戰員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見證了軍民團結抗敵的魚水深情。
老曹今年73歲,他總想讓這件紅色文物有更合適的去處。最近,他與黨史部門聯系,準備讓它到革命紀念館“安家”,讓后人永遠銘記那段難忘的歲月,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歷經滄桑的衣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