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克艷
山重水復,我第二次來到陽泉市郊區大洼村。誰知,原本以為的重復,竟帶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沉思。
汽車盤旋在蜿蜒的玉龍山上,窗外滿目的蒼翠擠擠挨挨,各種紛繁的綠色,猶如畫家打翻了的顏料盤,堆疊在一起,鋪滿了層巒疊嶂。巍巍太行山脈,因著蔥蘢蓊郁的綠意更顯蒼茫而蓬勃。每一幀,每一個視角,都是獨特的,并隨著曲折的山路猝然沖撞進你的眼睛里,令人目不暇接,并發出由衷的贊嘆。
造化,在這一片郁郁蒼蒼的樹林中盤旋著一條巨龍;新顏,就是大洼村新造的1800米的高山玻璃漂流滑道。兩年前,我們曾經在一次采風活動中漂流。當時坐在氣墊船上,隨著清凌凌的水流漂流而下,像是畫中人,又如畫中游。在那短暫的幾分鐘里,我們釋放了積蓄已久的熱情,享受著前所未有的驚險刺激和無以言說的歡喜愉悅。漂流以后,一身清爽,整個人都舒暢了。我們漫步在桃花源般的玉龍山莊,品味著處處皆景、步步入畫的美妙風光。
如今重游,我在心里隱隱地期待著,希望這次重游,能有些許的異樣。
行至半山腰,車子停下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作家張春義老師和村領導,對我們一行人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緊接著,張春義老師指著對面的山說:“大家看,那就是抗戰時期保留下來的‘封鎖墻’,也是當前陽泉市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段‘封鎖墻’。”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崇山峻嶺間,隱約有一條逶迤的山石脈絡,就著山勢綿延而上,在鋪滿青翠的山林間,顯得突兀而醒目。
這和我之前看到的一些古長城遺跡很相像。然而,聽完了張老師的敘述,我才明白,這段“封鎖墻”與古長城遺跡盡管相似,本質卻有著天壤之別。兩千多年來,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長城,是中華兒女抵御外敵來犯的重要軍事防御工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段“封鎖墻”的產生,卻是當年盤踞當地的侵華日軍,為了對抗八路軍的進攻,逼迫當地百姓修筑的軍事工程。當時日軍執行的是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以此分割、封鎖、摧毀各抗日根據地并鞏固其占領區。由于在它的修筑過程中,村民采取了磨洋工的方法,并且被我抗日力量不斷破壞,所以直到抗戰勝利也沒有建成。

這就是抗戰時期日本鬼子未能修成的“封鎖墻”遺跡
得知這段歷史的脈絡,我再次眺望遠處的“封鎖墻”,心情不由得沉重起來,原來在這如畫的風景下竟然掩藏著這樣一段悲愴的過往。在這片綠意里,不知道灑了多少先輩的熱血。如今在談笑風生的日子里,禁不住感懷英烈的青春和生命付出。雖然戰爭的硝煙已過去多年,但這段遺跡像是身上的疤痕,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歷史。
凝視“封鎖墻”,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在一個特別的日子去走一走這段“封鎖墻”。我要用腳步去丈量腳下的這片土地,用深情的眼眸去搜尋歷史長河中的一刻,用滾燙的心去觸摸那一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折返至“奇石林”,我再次被震撼。千奇百怪,鬼斧神工,億萬年的天然形成。據說“奇石林”是在一次偶然的挖掘中發現的,大自然太了不起了。“奇石林”中的筆會開始了。我用心傾聽著同行的作家、藝術家們的朗誦和表演。他們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講述著大洼村的過往和當下。一段段陳述,或悲壯,或激情。于是,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英雄名字,就鉆入我的耳中。“大洼村”三個字,正漸漸匯聚成一條湍急的河流,波瀾壯闊。
啊,我腳下的土地呀,我眼中無垠的蔥蘢呀,正是生活在這里的英雄們抗爭出來的。堅守,耕耘,像無數小草。奮斗,又默默無聞。歷史需要銘記,英雄必須謳歌。老村新顏,今天的大洼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于是,我又作了一個決定:下次活動,我一定要帶孩子來。告訴他這里的英雄,告訴他這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