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萍,張 惟,李 琦,邱高燕,田艷忠
(1.天津市農業科學院 植物保護研究所,天津 300381;2.常州農豐化工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00;3.天津市寶坻區潤農農資經銷部,天津 301800)
水稻在糧食作物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稻米的安全性和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雜草是影響水稻高產優質的重要因素之一[2],有效地控制稻田雜草對水稻品質和產量至關重要。目前,稻田雜草仍以除草劑防治為主,但除草劑的長期使用導致雜草對除草劑的抗性提高,急需引進新型除草劑以提高對稻田雜草的防效。針對天津地區稻田雜草發生的種類及特點,引進57%苯·吡·西水分散粒劑除草劑,進行稻田雜草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評價,為實際生產應用提供依據。
供試作物:水稻,品種為“津原89”。
試驗藥劑:57%苯·吡·西水分散粒劑(吉林省瑞野農藥有限公司生產,簡稱苯·吡·西)。
對照藥劑:50%苯噻酰草胺可濕性粉劑(江蘇省快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簡稱苯噻酰草胺)、10%吡嘧磺隆可濕性粉劑(黑龍江省哈爾濱利民農化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簡稱吡嘧磺?。?、55%西草凈可濕性粉劑(遼寧省津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簡稱西草凈)。
試驗共設8個處理(表1),4次重復,小區面積20 m2,隨機區組排列。

表1 不同除草劑防除稻田雜草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8年在天津市王穩莊鎮小孫莊村水稻田進行。土壤為重壤土,有機質含量1.1%,pH為8.0,肥力中等。水稻于5月22日移栽,行距20 cm,密度1.5萬t·667 m-2左右。5月27日,水稻插秧后5 d,于1年生雜草萌動期,按試驗設計用毒土法撒施除草劑。
防治病蟲害情況:分別于分蘗期(6月中旬)、破口前5~7 d(8月上中旬)、齊穗期(8月中下旬)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灰飛虱等病蟲害。
藥后10 d、15 d采用目測法觀察雜草受害情況;藥后20 d、40 d采用絕對數調查法調查雜草防治效果,每小區隨機調查3個點,每點0.33 m2,記錄樣點內存活雜草種類及其株數,計算株防效;藥后40 d調查雜草株數,測定存活雜草地上部分鮮質量,計算鮮質量防效;收獲期測產。采用DPS(v 7.05版)進行數據處理,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進行統計分析。

藥后20 d,各處理對稻田1年生雜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表2)。試驗藥劑苯·吡·西不同劑量(60、80、100、160)g·667 m-2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株防效隨劑量的增加而提高,分別為94.0%、97.8%、99.1%、100%;對照藥劑苯噻酰草胺、吡嘧磺隆、西草凈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2.2%、87.8%、85.7%,均低于苯·吡·西的防效。

表2 不同除草劑藥后20 d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株防效
藥后40 d,試驗藥劑苯·吡·西不同劑量(60、80、100、160)g·667 m-2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9.6%、91.6%、93.6%、100%,鮮質量防效分別為91.5%、94.8%、98.8%、100%(表3和表4);對照藥劑苯噻酰草胺、吡嘧磺隆、西草凈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鮮質量防效分別為88.9%、85.0%、84.8%。苯·吡·西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防效高于對照藥劑,且差異顯著。

表3 不同除草劑藥后40 d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株防效

表4 不同除草劑藥后40 d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鮮質量防效

續表4 不同除草劑藥后40 d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鮮質量防效
據調查,試驗藥劑苯·吡·西在試驗劑量下對水稻安全,植株葉色、株高與空白對照相同,未發現畸形、黃化、死苗等藥害癥狀。
試驗結果表明(表5),苯·吡·西在(60、80、100、160)g·667 m-2劑量條件下,水稻產量分別為 581.5、591.7、603.5、594.1 kg·667 m-2,對照藥劑苯噻酰草胺、吡嘧磺隆、西草凈的水稻產量分別為 573.9、581.9、573.0 kg·667 m-2,空白對照產量為492.9 kg·667 m-2。各藥劑處理的水稻產量與空白對照相比均有顯著增加。

表5 不同除草劑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每種除草劑都有其特定的殺草譜,長期使用單一除草劑不僅對雜草的防治效果產生限制,而且還會引起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藥性。除草劑的混配施用既可以擴大殺草范圍,又可適當減少藥劑劑量,提高藥效,延緩雜草產生抗藥性的時間[3]。
試驗表明,苯·吡·西在試驗劑量下,藥后20 d和40 d對稻田1年生雜草的株防效和鮮質量防效均在90%以上,對水稻生長安全,比空白對照增產18%~20.2%,可以在實際生產上應用,建議使用劑量為60~100 g·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