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公宣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公安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精神,堅持“政府領導、公安主管、社會籌辦、公眾參與”的總思路,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機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格局。自2017年7月在楓橋派出所組建全市第一支“義警”隊伍“紅楓義警”以來,“紹興義警”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目前,全市3.8萬余名“紹興義警”以“崇法尚義、積安向善”為宗旨,積極參與治安巡邏、矛盾化解、法治宣傳、人口管理、愛心救助等警務志愿活動,成為社區民警的“左膀右臂”和心系平安的“新警力”,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特別是平安建設最亮麗的一道“楓警”。
高規格抓謀劃。緊緊圍繞“政府領導、公安牽頭、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建設思路,積極推動黨政支持,以紹興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紹興公安工作的實施意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更高水平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市局專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大平安類社會組織培育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全市義警組織專業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各地以兩辦名義專門下發《關于加強新時代義警工作的實施意見》,為培育壯大群防群治隊伍提供了政策依據。市局明確局長為第一責任人,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進,每半年召開動員現場推進會,紹興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俞流江親自動員部署。
系統化抓推進。按照“每個局都有一個輻射全域的平安類社會組織、都有平安基金,每個所都有一支平安類志愿者隊伍”的要求,通過互聯網+傳統的手段,組織發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一是注重黨建統領,做實“組織鏈”。建立全市統一、高層次的“義警”工作管理機構,在各地成立“義警”總會,設立集中辦公點,打造“義警”組織孵化器,搭建起廣覆蓋、層級式、立體化義警隊伍架構,確保“義警”工作常態長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記在冊“義警”組織188個,3.8萬余人。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188個登記備案“義警”組織均成立臨時黨支部,由所領導或民警兼任負責人的臨時黨支部落實“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推動“義警”組織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二是落實分級分類管理,做強“防滑鏈”。建立分級聯系服務“義警”組織工作制度,各區、縣(市)局每位局領導和科所隊長分別聯系1至2家重點培育壯大中的“義警”組織,每月一次開展走訪調研、指導幫扶、送獎上門,切實為“義警”組織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激發廣大“義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三是優化積分制管理,做精“保護鏈”。制定《紹興市義警積分獎勵制等級評定實施辦法》,在“楓橋警務—越警管家”平臺增加“紹興義警”模塊,對“義警”隊伍和活動實行集約化、流程化管理,建立“一人一冊”“義警”檔案,運用自動計分與人工賦分相結合的方法確定“義警”級別和組織星級稱號,針對活躍度不高的組織和隊員引入扣分、降級機制,避免出現“掛名不辦事”現象,自積分制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全市“義警”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熱情更加高漲,累計發布活動6萬余次。
全方位抓保障。從組織、資金、激勵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實保障,確保紹興市“義警”組織持續健康發展。一是落實資金支持。聯合市紅十字會設立“義警”基金,按照政府出資與社會定向捐贈的方式籌集30萬元,解決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政府支持、自籌募集、社會援助等多種渠道,促使其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發展道路。二是提升能力素質。圍繞“義警”能力素質提升,通過專題輔導、集中授課、實地幫教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律常識、個人防護、急救知識、糾紛調解、應急救援等業務知識技能培訓,為“義警”組織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共開展各類培訓225批次,組織專項巡防演練20余次,進一步規范組織和“義警”參與社會治理。三是注重品牌建設。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宣傳推介,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義警”品牌。2021年以來,緊扣應急救援、糾紛調解、平安守護、大型活動安保等功能,吸納在職律師、行業專家、村(社區)干部、黨員鄉賢、退職退休人員等力量,重新確定一批不同類型的“義警”組織,分類制定培育計劃。結合浙江省公安廳“百佳”推介,認真開展好“義警”故事評選活動,發現培育一批像“紅楓義警”陳榮周、“陸野救援隊”李安這樣有影響力的“義警”先進典型,大張旗鼓地進行總結宣傳、學習推廣、表彰獎勵,講好“義警”故事,發好“義警”聲音,切實把“義警”工作的積極性激發出來、調動起來。
組織得到蓬勃發展。紹興市公安局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平安類社會組織培育的指導意見》,堅持“黨建統領、公安引導、公眾參與、管理規范、作用發揮”的思路,按照“一局一品”“一所一品”的要求,引導和培育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優秀“義警”組織。比如,“新店口人先鋒隊”搭建“老鄉幫忙”“平安微客”等平臺,以鄉音、鄉情解決外來人員的分歧,做到多元化化解矛盾;“藍海救援隊”履行“六大員”職責,“灣區警企聯盟”致力打造治安防范共同體,做到全時空守護平安;“蕺山好鄰舍”常態開展鄰里守望、鄰里互助等志愿活動,做到“零距離”服務群眾。
隊伍得到不斷壯大。秉持“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理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義警”組織建設,組織發動廣大群眾加入,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創安”強大合力。“義警”隊伍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專業優勢和社會觸角廣、接觸人員多、掌握信息鮮活等優勢,成為平安紹興建設各條戰線上的“千里眼”、根植在基層一線的“順風耳”、群防群治的“新警力”。比如,“紅楓義警”負責人陳榮周積極帶領“義警”參與治安巡邏、矛盾調解、法制宣傳等志愿活動,主動當好平安諸暨“觀察員”,成為“紹興義警”的標桿式人物;“新昌紅十字救援隊”隊長梁春鋒先后參與戶外救援數百起,2020年還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機制得到日益完善。培育有制度——諸暨等地建立“義警”積分管理制度、宣傳表彰機制,有效提升了“義警”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管理有平臺——在“楓橋警務—越警管家”上搭載了“紹興義警”平臺,實現了信息化、可視化、精細化管理,近期還組織了3期小教員培訓班,共有810人參加專題培訓。工作有場地——柯橋建立“紡城義警”工作室,在17個鎮街設立了指導站和活動中心;上虞依托重華警務站建立了“義警”總會,成為“義警”日常交流的場所;越城“蕺山好鄰舍”在書圣故里警務站設立了“義警”服務中心。活動有經費——市局聯合市紅十字會設立了“平安(義警)基金”,首筆資金由京新制藥、點金律師2家企業定向注資,專門用于“義警”隊伍建設和慰問、獎勵等活動。
下一步,紹興公安將聚集三個主要方面,確保群防群治隊伍的長效發展,著力打造具有紹興特色的群防群治組織。
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健全派出所領導兼任轄區“義警”組織黨支部書記制度,加強對“義警”組織的領導,確保隊伍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按照“政府領導、公安牽頭、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義警”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義警”隊伍建設發展重大問題,推動“義警”工作深入開展;堅持協會自治,探索以區、縣(市)為單位成立“義警”總會,推動松散的“義警”組織、鎮街備案的“義警”組織向“義警”協會轉型,讓“義警”在法律框架下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保護其合法權益,既有利于日常監督指導,又可以理清管理體制,還能夠接受捐贈、資助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進一步優化“義警”隊伍。注重教育培訓常態化,嚴把“義警”招錄關、培訓關,加強對“義警”的指導與培訓,提升“紹興義警”的能力素質;用足用好“楓橋警務—越警管家”中的“紹興義警”模塊,暢通信息收集渠道,發動網上網下力量,拓展“義警”服務范圍,真正做到專門工作與群眾工作相結合;注重服務實戰常態化,尤其要在場所特業、新興行業組建隊伍、物色“義警”,平時分散工作、戰時集中行動,常態做好防范風險、化解矛盾、鄰里守望、治安巡防、法制宣傳、志愿服務等“義警”工作,確保與我為鄰、為我所用。
進一步健全“造血”功能。按照“政府出一點、社會籌一點”的要求,進一步拓寬建立平安(義警)基金來源,通過政府向“義警”組織購買服務、公益活動與有償服務結合等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推動“義警”組織可持續發展;同時,規范資金籌集、管理、使用等各個環節,做到公開透明、專款專用。健全完善積分獎勵制度,對舉報違法犯罪線索、協助抓獲違法犯罪人員、報告公共安全隱患等有功人員,及時進行物質獎勵、精神激勵,不斷弘揚“紹興義警”正能量、激發隊伍精氣神。強化宣傳推介,及時挖掘、收集“紹興義警”的經驗做法、典型事跡,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宣傳報道,努力營造向善向美、至善至美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義警”的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同時,積極探索“義警”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購買專項保險、落實撫恤救濟等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義警”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和保護“義警”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