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勇
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使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也是提升人們文化素養的一項重要手段。就群眾文化活動而言,其主要分為群眾自發組織和政府主導兩種活動類型。群眾自發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形式上較為豐富多樣,并且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比如說在公園、社區的廣場等地方都可以看到群眾組織的廣場舞、大秧歌等活動;而政府主導的群眾文化活動則是由文化館等相關單位組織策劃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隨著群眾文化的不斷發展,群眾自發組織的活動正逐漸朝著政府主導的活動靠攏,并已經成為相關部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究其根本來說是一項為了充分展現文化特色、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系統化工程。換言之,它是為了實現任務目標,遵循相應的策劃原則,經過一系列統籌安排,將群眾文化獨特之處充分展現出來的具有創造力、執行性的一項工作。同時,這也是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必要的前提條件,其內容主要涉及創意設計、執行環節以及宣傳方案等諸多方面。就群眾文化活動而言,策劃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其不僅是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還是決定活動整體效果的關鍵所在。
群眾文化活動的顯著特點就是群眾性,這也是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策劃者應重點注意的問題,在策劃過程中應對活動的目的及所針對的受眾群體做到充分了解,進而找準相應的定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目的就在于要將優秀文化普及給廣大群眾,讓他們能夠切實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群眾文化活動的演出場地可以是廣場、社區公園,也可以是音樂廳、劇院等,這方面需要考慮群眾人數、演出內容等因素以做出合理的選擇,將群眾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影響力體現出來。與此同時,群眾文化活動與其他形式文藝活動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應提前制定好方案。策劃者應立足于群眾性這一特殊屬性,充分考慮當地的場地環境、節目資源以及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和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策劃。只有能夠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其中才能說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成功的,而群眾的參與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體驗式參與,其是指群眾親身參與到活動當中,并由此通過不斷的實踐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例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展演等屬于技藝類、展示類范疇的活動,其重在展示成果,而并非是比賽或競技,也就是開展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實現全民共享,而不是優勝劣汰。另外一種是觀賞式參與,則主要是指文藝演出、書畫作品展覽等類型的活動,策劃者將作品放在制定的觀賞區域之內或是組織歌唱、舞蹈等表演活動,讓群眾可以以觀賞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并通過耳濡目染去感悟作品或活動所散發的獨特藝術魅力。也就是說,只有充分調動起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使身心變得愉悅的同時,也能夠切實提升文化素養。
對于群眾文化活動來說,公益性屬于其自身的基本屬性,所以這也就決定了群眾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通常是由文化館、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部門來負責的,部分地區還會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中。文化館等機構組織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主要是為了能夠讓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組織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切實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以此使人文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樹立足夠的文化自信心,從而加快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重點在于收獲社會效益,其主要任務是通過群眾文化活動這種形式,讓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進一步提高,讓人們能夠在閑暇時間投入到寓教于樂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情操等。例如有些地方文化館在廣場、社區或是公園等場地舉辦游園活動、廣場舞會以及戲曲展演等活動,通過此種類型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使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當地群眾不用走出去就可以享受文化盛宴,而這樣不僅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大力弘揚,還可以讓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展現出來。
群眾文化活動通常來說都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十分貼近,觀看和參與活動的絕大多數都是當地的群眾,而由于群眾都是自動自覺參與活動,所以從群眾的參與度就可以看出活動是否真的接地氣、受歡迎。群眾文化活動策劃上要具有一定的創意,如果各地只是照搬照抄、互相效仿,則只會讓文化活動失去應有的獨特魅力。所以說,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要重點突出其創意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也由以往的線下朝著線上的方向發展。線上方式具有自由性、時效性等特點,要想博得觀眾的廣泛關注,吸引他們進入線上直播或是報名參加活動,就必須在主題上力求新穎獨特,并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而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以多視角展現活動現場,從而使活動主題能夠更好地凸顯出來。另外,一個好的創意也要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機融合在一起,各地人文環境的不同,勢必也會在文化藝術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北方的戲曲大多熱情豪邁,南方的戲曲則比較柔和婉轉,有著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創意不僅要獨特新穎,也要能夠貼近人們的生活,而創意的目的就在于讓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吸引人們廣泛關注,究其根本就是要始終圍繞廣大群眾來開展,因此,必須對當地文化特色和受眾群體做到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達到預期的效果。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活動的效果,而作為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形式,可以邀請更多來自民間的社團等組織,而如何才能將各種類型的節目有效串聯在一起,就必須在創意上下功夫。例如,開展以紅色歌曲為主題的群眾文化活動,在組織策劃的過程中,要將重點放在觀眾與舞臺表演的良好互動上,將舞臺表演和群眾方陣表演結合在一起,以此來達到群眾性大聯合的節目效果。所以說,要從多方面著手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有創意的策劃,只有如此才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從而推動群眾文化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策劃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要更加細致與新穎,從而讓廣大群眾能夠獲得豐富多樣的活動體驗,切實提升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而這也正是群眾文化活動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所要做到的。一方面,負責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部門應積極招收相關的專業化人才,并通過組織培訓等方式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創建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從而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文聯、文體社團等機構的優勢。例如由文聯下設的協會、社區的骨干社團等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此外,應積極搭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充分結合當前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實際需求來進行精準定位,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為群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的新路徑,從而使群眾文化活動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的同時,將群眾文化活動打造成為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品牌活動,為廣大群眾呈現出一個富有文化內涵又能夠收獲良好社會效益的文化活動,從而進一步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通常情況下,每當到了節假日的時候,人們都希望能夠有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節日增添一些氛圍感,使節日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以具體節日為主題的活動,例如在臨近春節之際,開展寫春聯、貼窗花等具有民俗性質的活動;而在端午節則可以組織包粽子、劃龍舟等具有傳統節日特色的比賽,根據當地傳統節日習俗等策劃出與之相應的非遺體驗活動,以此來引導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體驗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為群眾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節日氛圍,還能夠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使文化能夠擁有更強的存續力。
就中國傳統節日而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載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思想精華,不僅是保持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財富,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因此,在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策劃過程中,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深入挖掘。例如,通過邀請專家講授節日相關內容等形式,讓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被重新喚醒,與此同時,還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藝表現形式進行有效融合,增加互動體驗、重溫傳統等活動環節,使節日更加具有儀式感,大力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并將新時代精神內涵融入,引導廣大群眾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愛上它并更好地保護它。
群眾文化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必須突出其多功能、多視角等特點,以此來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又可以引入多元文化來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但這里所說的多樣化并非是任意而為的,其主要代表著的是鮮明的導向性,文化活動內容必須是健康向上、有益身心的,是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審美觀為原則的。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也是轉變落后思想的重要途徑,是弘揚社會主旋律的多樣化方式之一。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已經逐漸朝著線下活動與線上參與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線下活動可以讓參與者能夠親身感受到現場活動的熱烈氛圍,而線上活動則在群眾的參與度、關注度等方面也相對較高,因此,作為活動的策劃者必須考慮好如何才能讓線上線下實現有機的融合。例如,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之前,應通過醒目的標題、獨特新穎的內容等,為活動進行宣傳造勢,使其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讓群眾能夠對活動產生一定的期待,并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活動中來。與此同時,采取投票、問卷等形式,讓更多群眾能夠對活動的相關事宜更加了解;另外,還可以通過增設線上抽獎、闖關等環節,使活動的熱度進一步增強,從而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實現順利開展。
在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策劃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活動的具體內容設計一些與之相關的周邊產品,在活動結束之后可以借助文化產品實現二次宣傳的目的。例如在開展廣場舞等活動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創意性的產品,如絲巾、折扇以及手機鏈等產品分發給參與活動的群眾,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活動的印象,而且還可以使活動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借助這些活動周邊產品在凸顯活動主題的同時,使其在群眾中繼續得到發酵,進一步加深群眾對活動的了解,甚至活動的知名度也會有所提升。另外,對于文化傳承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也可以嘗試走產業化路線,例如一些傳統非遺文化項目能夠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得到更好的推廣,并逐漸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這樣不僅可以使非遺的文化、社會價值充分展現出來,而且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符合時代發展主旋律的同時,充分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夠使群眾文化活動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并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