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詩妤,胡雯婷
(湖北大學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鄉村振興是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要振興,教育需先行,要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不僅要借助國家政策支持的外源性力量,同時也要激發鄉村社會的內源性動力,即通過提高鄉村教育質量和促進農村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資源保障。勞動教育作為發展鄉村教育振興的必要途徑及突破點之一,其必修課程在農村中小學中的科學開發是推動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有效實施、促進農村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
農村中小學根植于鄉村,是鄉村社會生活實踐的參與者,與鄉村振興發展關系密切[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成為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鄉村開展勞動教育相比城市具有先天性的資源及社會優勢,農村中小學因地制宜開發出具有鄉村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可以進一步滿足農村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整合發揮農村地方資源教育功能,推動農村學校勞動教育有效實施,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促進鄉村教育振興。
勞動教育的本質目標是通過適當的教育途徑培育具有健康勞動價值觀、追求社會正義、實現體力腦力結合,以及養成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2]。《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農村學校開發設立勞動教育課程,可以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開闊眼界,豐富勞動知識,學習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在勞動實踐中將所習得的知識進行內化及應用,促進個體認知智力發展及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實現“增智”;通過志愿服務、學習當地勞動模范事跡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與正確含義,培養學生堅韌勤勞、熱愛勞動、珍惜勞動等終身品質,實現“樹德”;通過定期組織實際生產勞動活動,潛移默化地削弱學生不愛運動的惰性思維,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個體身體素質穩步向好發展,實現“強體”;通過親近自然,親身實踐,使學生感知美、判斷美、收獲美的能力在勞動實踐體驗中不斷磨礪,領略勞動之美,以增強自身勞動的愉悅感及創造力,實現“育美”。
勞動課程的授課模式不同于課本教學,甚至不同于其他實踐課程,勞動課程需要與學校當地資源相結合[3]。由于城鄉經濟發展差異等因素,就教學基礎設施及教師隊伍儲備等軟硬件教學資源而言,鄉村學校普遍落后于城市學校。但在勞動教育資源上,鄉村學校相較城市具有其獨特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等資源優勢。開發本土適用的勞動教育教育課程,能將鄉村學校在過往辦學過程中所忽略的地方資源進行深入發掘、整合及利用。一方面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地方資源自身本土特色屬性可使以此為基礎開發的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無限貼近于當地實際生產及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勞動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真實的勞動環境中內化勞動知識,體悟勞動內涵,實現“做中學”。
開發適用于農村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課程是發展實施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的必要步驟,其有序開展與落實也是農村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勞動教育課程存在形式單一、內容窄化等普遍問題,農村中小學立足鄉村本土特色開發一套成體系、易實施的勞動教育課程本身就是對我國目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與補充。基于當地資源的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也有利于促進當地鄉村學校、教師對本土教育資源的更深層理解,使當地教師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提升教研能力、創新教學手段,一定程度上強化農村師資力量,進而促進鄉村勞動教育的發展及鄉村教育的振興。
新時代,中國社會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勞動教育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技能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勞動價值的認同[4]。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助于使學生通過個人勞動實踐及思考,形成對新時代勞動內涵價值的精神認同,構造尊重勞動者、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價值取向;通過常規持續性勞動課程的習得,內化勞動意識,將勞動融入生活,實現勞動的常態化。開設實施優質的勞動教育課程,其影響將隨著學生勞動實踐活動輻射至家庭、當地企業等校外領域,有益營造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及文化風尚,傳播發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社會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為勞動教育提供必要保障。鄉村學校的勞動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按資源的形態屬性劃分,可分為鄉土自然資源、鄉土文化資源、鄉土社會資源。
鄉土自然資源指的是農田、溪流等自然場所資源。農村學校相較于城市學校更加靠近農田、山林等適合勞動課程開展的自然場所。在自然場景學生可以進行農作采摘、飼養動物等勞動,從而培養勞動技能和勞動精神。如農村中小學對內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轉化校內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為勞動課程試驗田,探索開發勞動教育課程;對外積極與周圍的養殖、種植戶取得聯系與合作,相互促進,實現共贏。
鄉土文化資源指的是鄉村地區所保留的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勞動文化,也指鄉村當地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及手藝或當地典型的勞動模范及傳統手藝傳承人等。若農村中小學所在地區有特色編織、刺繡等傳統技藝手藝人,學校即可與相關手藝人取得聯系,聘請其為課程開發指導教師或授課教師,基于傳統技藝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
鄉土社會資源指的是鄉村當地勞動教育政策、特色產業企業、養老院、當地居民崇尚勞動的民風民情等顯隱性社會資源。農村中小學可與當地特色新興產業進行聯結,獲取合作。如學校與當地養殖場、動物園合作,將準備飼料、飼喂動物、幫助飼養員打掃動物排泄物等活動作為勞動課程開發的素材。
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資源挖掘不充分,無法為開發豐富有效的勞動課程做出有效支撐。在當下,關于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資源挖掘及整合的研究較少,且從農村地區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來看,勞動課程形式單一,多為書本研讀或是校園清潔等學習活動。勞動課程內容單薄,極少涉及本土元素,創新活力不足,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資源挖掘不充分是主要因素之一。
師資是推動學校全面建設綜合實力和提升學校競爭力的第一重要資源。[5]現今農村中小學普遍缺乏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多為兼職教師承擔勞動教育工作,其自身對勞動相關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不高,對勞動本質及價值的認識不足,難以駕馭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及育人要求。農村中小學不健全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難以配合學校開發出因地制宜、易于開展且有益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勞動教育課程。
在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上,大多數農村中小學照搬城市學校勞動課程,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剪紙等手工及衛生打掃、整理內務等勞動活動為輔。課程內容設置及開展形式上并未凸顯出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的本土特色及優勢,缺乏創新,脫離實踐生產勞動及學生生活實踐,無法承載起勞動教育課程“以勞育全”“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教育功能,缺乏教育實效。
由于復雜的社會因素,社會對勞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普遍認知存在偏差,勞動教育的內涵及價值被嚴重弱化、異化。在學校及家庭層面,由于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不被計入考核的勞動教育日漸邊緣化,學校、家庭及學生本人對勞動教育的輕視日益加深,勞動教育的價值嚴重弱化;在教育工作者層面,許多教育者并未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忽略了勞動教育的樹德強體育美功能,僅淺顯地將勞動作為一種懲戒的手段,使勞動與“恥辱”“犯錯”等負面體驗相聯系,強化了人們“勞動羞恥”的錯誤認知,使勞動教育應有的核心本質目標完全異化。
應試教育體系下的課程教學理念不適用于勞動教育,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更多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農村中小學應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能力發展的維度去設計勞動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環節。通過多學科融合勞動教育等方式手段,增進學生勞動知識技能的習得,重點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樂于奉獻等終身習慣、品質。
鄉村的廣闊田野蘊藏豐富多元的勞動實踐空間,承載著世代鄉村人建構的本土鄉村文化智慧。農村中小學在勞動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勞動教育若缺乏天然的場域,極容易產出畸變[6],因此農村中小學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去主動發掘整合周邊勞動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周邊鄉土自然、鄉土文化、鄉土社會資源的勞動教育功能,組織學生在農田、山林等廣袤的自然場域中進行勞動實踐,聯系本土鄉村優秀文化、新興產業,積極創新,打造貼近實踐勞動生產及學生生活,有效激發學生愛鄉情懷,希望通過自身勞動成果反哺鄉村思潮的勞動教育課程。
《意見》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成功開發與實施離不開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的運作。勞動課程的開發階段及實施過程中應廣泛地向學生家長、當地勞動教育資源產業企業等多方尋求建議及合作,使家庭及社會力量參與到學校的農村勞動教育工作中,拓寬勞動教育影響覆蓋面,使勞動自然融入生活,潛移默化樹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勞動價值觀,形成社會共識,循環推進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穩步實施,促成農村勞動教育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