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晨,荊芃燊,崔 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學風是高校的靈魂,是高校的寶貴財富,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教育資源。加強學風建設,創造良好學風,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教師資源緊缺,學生培養質量日趨下降的現象層出不窮[1]。
為了解高校學風建設現狀,探索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的路徑,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對全院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取學生有效問卷1416份,占該院學生人數的90.7%。
1.1.1 受訪者基本情況
為便于準確分析,本文對受訪者的情況做了調查。受訪人數共計1416人,其中男生831人。
考慮到兩校區辦學模式,特分列出了本科一、二年級(占受訪人數的39.9%)與本科三、四年級(占受訪人數的37.29%)及研究生。
1.1.2 學生自我學習滿意度情況
從總體上看,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現階段所學專業比較感興趣。有 38.63%的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提不起興趣,還有4.8%的學生對現階段所學專業沒有興趣。針對學習生活有無規劃的問題,20.9%的學生表示有總體計劃,77.2%的學生表示有階段性計劃或較為零散的計劃,僅剩1.91%的學生從未考慮規劃問題。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動力依次來源于證明自己(35.24%)、社會需求(29.97%)、回報父母(24.51%),12.29%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暫時缺乏動力。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前景的看法會影響到自身的學習動力,從調查結果來看,對當前專業前景未做考慮,本著走一步看一步想法的受訪者占到了52.68%。
對于自身學習態度與積極性的評價,60.24%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態度較為端正,36.51%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態度一般,3.25%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態度較差。
此外,考風考紀是學風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學校狠抓考風考紀,學生如何看待現階段的考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所高校的學風建設進度。有53.88%的學生認為學習和考試是為了提高素質,32.42%的學生認為學習和考試是為深造做準備,13.7%的學生對于現階段的學習與考試秉持著消極態度。
在我國高校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推進優良學風建設的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狀況總體良好,多數學生志存高遠,積極進取,但仍存在一些關鍵性問題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1.2.1 學業規劃不清晰,專業認識不到位
數據顯示,部分學生缺乏學業規劃和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部分受訪者中大一年級的學生占到75%。也就是說,剛步入高校的學生還處于適應期和目標建立期,大部分學生對專業所學和未來發展一無所知。同時,學生對學生工作、社團活動、人際交往等方面心存期待,此時若是抓不住學業規劃和專業教育的關鍵期,不免本末倒置。
1.2.2 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律意識較差
缺勤嚴重,課堂上走神,形成了平時不努力,考試前“突擊”的不端正的學習態度。有的學生認為,上大學以后就可以放松,得過且過,只為拿到畢業證,欠缺拼搏進取精神,安于現狀。這些現象雖然占比不高,但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學風建設的因素。部分學生雖制定了計劃,但沒能很好地結合自身情況,加上時間分配混亂、自控力不足、執行力差,極易產生懈怠心理。
1.2.3 學習方法欠佳,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弱
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除了第一課堂,學生還應該學會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很多學生習慣“灌輸式”教育,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57%)缺乏學習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學習方法固化、學習方式欠佳,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另外,由于在創新方面的氛圍營造不夠強,因此出現學生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參與科研活動較少的現象(32%),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弱。
高校優良學風建設要樹立整體意識、協同育人意識,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學校、教師、學生上下一盤棋,擰成一股繩主動參與學風建設,共同營造優良學風氛圍[2]。根據上述提到的存在問題及原因,結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現有舉措,本文提出以下建設路徑。
2.1.1 學院層面
將學風建設納入學院發展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思想認同,協調統籌推進。將學風建設落實情況和建設進度作為考核指標,評判學院領導管理能力和學風建設管理人員能力,以評價促發展。
建章立制,夯實基礎,以制度建設促進學風建設。學院制定出臺《學風建設實施方案》《因材計劃》《學院班子和專業負責人帶頭幫扶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和改進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施辦法》,修訂《班主任管理辦法》,對各類隊伍進行制度化要求,聚焦學風建設主業。
2.1.2 教師層面
改進教學管理制度及教學督查、學生評教制度,讓教學監督制度的效能最大化,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風建設隊伍的工作能力,充分發揮班主任和輔導員的作用,讓其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學院依托獨特的“院所結構”,開展學業導師制,保證了學生有問題知道問誰,有想法知道分享給誰。此外,持續開展學科帶頭人講授新生導課,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認同和興趣,提升學習動力。廣泛開展面對學生的各類答疑,SSRT科研訓練項目的申報和指導等。
2.1.3 學生層面
增強認知能力,主動參與學風建設。學院建立“‘伴航’朋輩導師計劃”,并以班級為單位組建學習小組,開展學習經驗分享會,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引領作用。
結合學院優秀校友資源,實施“‘點燈’校友導師計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專業前景認知、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得到指導。
高校如何開展學風建設,開展學風建設的成效如何,歸根到底還是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3]。本文在前期的調查問卷中編排了對于學風建設整體評價的問題,并對回收數據進行了分析:
從總體上看,多數學生對于學院學風建設成效是持肯定態度的(80.5%)。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學生認為學風建設好與壞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在于自身(51.27%);而在余下的學校管理、教師教風、學習環境幾個因素中,學習環境被認為是影響最大的(28.25%)。因此,要改善學風建設成效,營造優良氛圍刻不容緩。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風建設的靈魂,應當提供更多平臺讓學生參與學風建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2]。
2.3.1 搭建文化、科研平臺,激發學生興趣和動力
依托如“材式漫談”“班徽設計大賽”“宿舍文化節”等品牌活動,發揮班級、宿舍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活躍文化氛圍和學習氛圍。以創新創業競賽為紐帶,開展專業競賽普及培訓,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2.3.2 加強新媒體的宣傳引領,讓優良學風成為主基調
高校新媒體運營中心承擔著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指引者和接受者之間承擔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學院新媒體在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開辟了學風建設專欄,如“材院聞”“材專訪”等,策劃組織“逸群之材”優秀學生風采展示活動等,讓學風建設成為宣傳的主基調。此外,新媒體報道學院承辦的國內大型學術會議,把握采訪優秀校友、教師老黨員等機會,將優良學風建設記于心,踐于行。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求下,要呈現人才培養的質變,培育優良學風是關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基石。教育部印發的相關方案中提出要建立系統化的學生發展和學業指導體系。
分析國內外大學生學習發展指導模式可以發現,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做法已經在國外大學生學習發展指導工作中流行。而我國高校開展學習發展指導工作起步較晚,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指導方式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學子經驗交流、講座等形式;少數學校開設了學習指導課程,許多學校依靠學生組織力量,很少學校有專門機構協調相關工作[4]。而學生學習發展指導工作涉及學生發展的多個方面,必須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以確保學習發展指導機構有能力協調調動所需的教育資源。清華大學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09年,清華大學率先在國內高校設立專門機構,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指導,經多年實踐與探索,逐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大學生學習發展指導工作模式,清華大學學習發展中心隸屬于校黨委學生部,由學生工作部部長擔任中心主任,學生工作部、研究生部、校團委主要負責人為副主任,統籌協調本科生、研究生的學習和指導工作[5]。學習發展中心實行聘請與培養相結合,成立了由專職教師、輔導員、兼職教師、輔導員、學生志愿者、校友導師等組成的工作團隊,形成了以輔導員為核心、朋輩志愿者為主體、班主任和輔導員為保障、校友為支撐的指導服務組織結構和工作格局,學校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發展指導體系,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專業、實用的幫助,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5]。
高校構建起與學生相互適配的學生學習發展指導體系對高校加強學風建設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以清華大學的探索實踐為例,從整體架構設計、工作團隊建設和指導體系搭建等方面發布了相關問卷,對適合自身學院的學習與發展指導體系的構建展開了調查分析。
3.2.1 受訪者現階段所感受到的最主要壓力源
各種嚴峻形勢和復雜情況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對他們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回收數據顯示:在困擾學生的各種因素中,按影響程度大小排序,依次是就業壓力、學業壓力、心理因素、經濟壓力、情感因素、健康因素,而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影響到學院整體的學風建設。
縱觀國內外各類高校對于解決學生各方面壓力和需求問題的方式,建立高校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不失為當下最流行的模式之一。
3.2.2 高校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相關模式的探究
為探究如何建設好與本學院現行教學模式較為匹配的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體系,本文在早期發布的問卷調查中設置了相關問題,并做以下闡述。
本文統計了在問卷下發的學期有70%的受訪者參與了學院或班級組織的團隊型學習活動,這說明學院現行教學模式對于團隊合作完成學習已有一定基礎。結果顯示當前大部分學生對于學習與發展指導體系的構建抱有很大期待,在創新創業、專業知識、學習方法和技能提升的獲取訴求都較為平均。
對于幫助與指導的形式,20.27%的學生更愿意接受以教師/輔導員設立工作室的形式開展,25.92%的學生更愿意接受來自同級和更高年級優秀學生以小組形式的指導,9.6%的受訪學生更愿意接受來自畢業較早的校友的幫助與指導,42.73%的受訪者表示以上三種幫扶形式都可以接受。
在指導的進行過程方面,40.32%的學生更愿意參與一對一咨詢,37.01%的學生表示線上線下答疑的模式自己更愿意接受,21.68%的學生表示自己更愿意參與指導講座來尋求幫助與指導。
對于學生學習與發展平臺的推動力,依次被認為是滿足學生學習需要(38.84%)、自身實用性、教師引導和其他。由此可見,合理地構建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體系,為學生提供普適性和針對性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學風問題實際上是與社會大環境掛鉤的問題,應該將學風建設置于社會發展大環境中來抓。只有立足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遵循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抓學風建設才會取得更明顯的成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