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佳,王 群,陳建偉
(山東農業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
涉農高校要深刻領會總書記回信精神,全面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服務“三農”事業的遠大理想,把個人成長與時代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積極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
涉農高校學生知農愛農意識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根本之中的根本,需要涉農高校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育人元素,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涵養“一懂兩愛”情懷。涉農高校的辦學史,既是“教民稼穡、振興中華”的創業史,也是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奮斗史,更是教育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活教材”。涉農高校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回顧歷史、對照現實、面向未來的認知比較中講好新中國史和農史校史,在課堂講授、實踐鍛煉、網絡媒體的共振融合中抓好思想教育和專業教學,引領學生到廣闊的農村、到鄉村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強農興農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夠實現的,要靠真本領、“真把式”去耕耘、去奮斗,才能真正把論文寫到祖國的大地上,把豐收寫到農民的笑臉上。涉農高校要在典型示范上下功夫,讓學生黨員的旗幟高高飄揚,讓先進典型的標桿巍巍佇立,讓大學生們學有榜樣、趕有方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業大潮中。要在創新創業上下功夫,發揮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引領同學們依靠智慧才干,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水平、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等方面作出貢獻。
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建立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工作隊伍。堅持“高進、明責、動管、精培、優用”的原則,要選齊配強輔導員隊伍,引領輔導員真正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在強農興農的征程上陪伴大學生的成長。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則,選齊配強班主任隊伍,凡是有素質、有能力、有愿望的教職員工都可以擇優吸納到隊伍中來,共同完成好培育知農愛農時代新人的使命任務。堅持創造條件、搭建舞臺、營造氛圍,注重提升隊伍的服務保障能力,讓他們潛心教書、安心育人,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回應“三個需要”,圍繞“三個課堂”“三個作用”“三貼近”,打造思想教育、自我教育和隊伍建設的三大平臺,著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第一課堂”入腦入心。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舉辦“啟慧明德”講堂,組建“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強化課堂主渠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設“校友大講堂”,邀請各行各業有突出成就的精英校友返校作分享交流報告,以優秀校友的事跡激勵大學生練就本領。“第二課堂”有聲有色。通過大學生主題黨日、團日等活動,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支部、進活動,激發成才報國的遠大志向。挖掘教育資源,建立校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設立社會實踐重大項目專項基金,將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作為引領方向,開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強化使命擔當。“第三課堂”無微不至。依托山農易班平臺,建設學工一體化系統,發揮“青年之聲”“智慧團建”重要作用,建好網絡評論員、輿情監測員等學生骨干隊伍,培養網絡思政“網紅”,傳播新思想,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發揮大學生先鋒作用。建好大學生組織,舉辦學生培訓示范班,做實入學生教育,開設“先鋒論壇”,邀請思政教師、黨政干部、優秀學生黨員為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骨干講黨課,加深對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創設黨支部責任示范區、黨員示范崗、志愿服務等載體,在實踐中錘煉學生黨員黨性。發揮優秀學子示范作用。完善“五位一體”學風建設體系,推進學風精品、班級磐石、宿舍細胞、學業規劃和學子領航等五大工程,構建“工程+考核”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為班級配備班級助理員等“五大員”,發揮朋輩“傳幫帶”“大師兄”作用,開展十佳大學生等評選活動,借助學校宣傳平臺,發布榜樣事跡,引領成長方向。發揮創新創業引領作用。打造以“學校培育+基地孵化+市場創業”為主要內容“三位一體”工作體系,構建以“專業+項目+賽事+機制”為依托的“雙創四驅”工作模式,推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向縱深發展,著眼于新舊動能轉換,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
抓規范,健全學生制度。推進學生教育管理服務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制度體系,做好制度的“廢改立”和梳理編制工作,用制度挺在學風前面,讓學生回歸學習本位。抓一線,嚴格日常管理。落實“一線工作法”,明確輔導員職責分工,堅持“六進六同”,打造疫情防控“精智”品牌,落實“一日三檢兩報告”等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將“三貼近”的要求落到了實處。抓能力,提高服務水平。深化“6+1”輔導員精培工作法,設立輔導員培訓、研修基地,建設名師工作室,立項研究課題,探索“四位一體”新型隊伍培訓模式,辦好學工微論壇、輔導員手記等宣傳專欄。抓全員,配強育人隊伍。推進領導干部和教授兼任班主任制度,低年級全部配備班主任,畢業班級配備畢業導師,在全、高、特上做文章,發揮班級建設和學生發展“主心骨”作用,支持和鼓勵結合自身特色創造性地開展班主任工作。
“三三式”育人平臺構建要從突出重點、深化改革、改進方法等3個方面入手,推動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育平臺高質量發展。
夯實思想教育基礎,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用愛國主義精神凝聚起農大學子成才報國的磅礴力量;一體推進高校聯合會、易班工作站等學生組織建設,探索設立學習先鋒論壇,引領學生組織高質量發展。夯實學風建設基礎,推進新時代班級建設工作,打造思想過硬、組織過硬、學風過硬、作風過硬的班級;完善學風建設考核指標,發揮好“指揮棒”作用,引導學院進一步抓實學風建設舉措,營造更加濃厚的學習風氣和氛圍。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校院兩級學生管理體制改革,下放管理事項,做到管人管事相一致、責權利相統一。依托“今日校園”,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管理服務,精簡審批事項,優化業務流程,推動傳統管理服務向“一次辦好”轉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提高用網水平,充分挖掘“山農易班”育人功能,入掌握學生輿情動態,落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全面改造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改進調查研究方法,做到會調研、真調研、深調研,統籌開展思想調研、專項調研,提高調研頻次和調研質量,為學校決策、推動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工作的針對性。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本領,應對復雜局面和突發事件,確保大學生在任何時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安全穩定的狀態。改進科學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樣是科學,是有規律可循的。注重在實踐中探尋規律,把經驗上升為科學,開展較為深入的工作研究,努力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成果,借以繼續改進學校的立德樹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