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松強
(廣西醫科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1)
高校資助工作開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助力,也體現出黨和政府對于家庭經濟較為困難的學生關懷。與此同時,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項資助工作,這也是維護和提升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工作當中,還是有不少的輔導員采取粗放式的資助方式,僅僅根據貧困證明的材料,而沒有真正地去鑒別貧困生的真偽情況,只要完成資料的提交,人人都可以獲得助學金,這種現象與國家資助獎學金給貧困生的初衷是相違背的,這就需要我們資助工作的開展更加的精準化。針對貧困學生的不同情況,通過運用有效的程序對自助學生進行精準化識別,精準化幫助開展精確管理工作[1]。
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為了有效保障貧困地區的辦學工作開展,不斷地建立健全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要真正推進精準脫貧教育的開展,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各種教育工作,讓每一個孩子對學習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對于貧困生可以通過社會、學校以及國家的資助,獲得更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從而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為此,做好高校精準資助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首先,實現教育公平公正是當務之急。在一些西部農村地區的貧困生及家庭經濟水平較低,收入較低,發展能力較弱。因此,大部分的家庭經受不住學費、生活費以及醫療費。通過國家開展助學貸款的方式以及各類助學資助,能夠有效解決學生上學的問題,讓學生安心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實現教育公平化奠定基礎。
其次,通過營造良好的校風形式。開展精準化自助的方式,從而真正的識別出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同時,對于一些渾水摸魚的學生可以做到精準化識別,從而改正他們的不足之處,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氛圍。通過這樣的形式,也可以安排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該隱付出,樂于付出,真正形成敢吃苦,敢承擔的社會風氣[2]。
最后,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任務。人不能忘本,樹也不能忘根,我們要將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理念傳承下去。教育學生的過程要心懷感恩之心,始終堅持熱愛祖國的感情,對困難生在校期間會受到國家,社會以及學校的各項資助,從而完成學業。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因此,應該時刻懷有感恩之心。同時,也可以積極的了解和學習到感恩之心,培養學生樹立熱愛祖國,回報社會的意識[3]。
對于貧困程度的認定工作存在問題。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主要是指家庭每個月的生活來源都是低于學校所在地,政府規定的居民最低的生活保障線,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就當前我國各地發展并不均勻,城市農村之間的差異較大。在實際的困難認定過程當中,首先要審核學生的困難,認定的相關材料,對這些材料當中包括了家庭經濟調查以及生源地提供的貧困證明材料。對于家庭經濟調查表,首先是需要學生主觀填寫,這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對于一些民政部門對家庭情況審核并不嚴格,不同地區的學生很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再加上工作條件,各方面的制約,實地深入學生家庭了解實際情況也不真實,最終導致了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開展存在問題[4]。
在進行貧困工作的認定過程當中,貧困的認定標準可能會傷害到某些學生。有的學生發現,只要提供了貧困,正在進行家庭經濟貧困認定,就可以申請到助學金。有的學生在自身經濟情況并不困難的情況下,也能混入到貧困生的隊伍當中,從而導致助學金的總金額由此減少;甚至有的學生家庭困難,又礙于自身的面子,并沒有提出申請,因此沒有得到相應的資助,這樣的貧困認定無形當中傷害到一些真正需要獲得幫助的學生[5]。
對于精準資助活動的開展,有的高校是非常重視困難生的物質資助,然而卻忽視了學生心理方面的資助,大部分的學生不僅僅要承受經濟方面壓力,也要承受著學習和生活的壓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的性格孤僻,難以融入集體生活當中,最終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健康。有的高校對于困難生的誠信認知不夠。對于個別學生為了獲得助學金,而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對于精準資助活動的開展,其頻率下降[6]。
對于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師資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學校從實施的教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對于輔導員平時的工作較為煩瑣,精準資助是輔導員的一項工作內容,由于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對于資助工作的開展重視度不夠,因此,這種精準資助育人的效果低下[7]。
甄別和鑒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是開展精準資助育人的重要前提。在選擇資助對象的過程當中,應該采取定量定性的原則,更好的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為了更好地幫助每一位貧困學生,則需要優化資助認定工作。學校根據貧困申請人員的資料,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再結合資助指標選出需要資助的對象,更好地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資助。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家庭情況,將資助資金化為不同的等級,根據學生家庭困難程度進行分發[8]。
(1)輔導員牽頭,師生聯動。對于本班的貧困生,輔導員應該予以區別對待。首先,為學生建立檔案卡;其次,為低保戶學生設置檔案卡;最后,為家庭經濟突發事件的貧困生受理檔案卡。通過將以上三類學生進行分類,從而反饋給班干部,讓他們定期關注學生的具體情況,讓這三類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得到其他人的關注[9]。
(2)定期開會,及時跟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是辦好一切事情的根本,作為輔導員,必須做好這三類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對他們的思想做到心中有數,這些學生的性格特效表現了如指掌。通過這樣的形式,再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比如從思想心理的問題著手。因此,在下次召開貧困生會議的過程當中,根據每次會議的實際情況進行反饋和登記[10]。
(3)開展實地調研。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方式對以上學生進行抽查家訪的形式。對于三種情況進行重點的走訪:第一,對建檔案立卡的學生進行走訪;第二,根據檔案中的學生名單,一一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第三,根據家庭確實較為困難,卻無法提供貧困生材料的貧困生進行走訪。通過以上的走訪工作,可以進一步了解和搞清楚學生是否存在虛假信息申報的情況,從而將以上信息匯總形成報告,及時匯報學生資助情況,不斷地完善貧困生的資助工作[11]。
通過成立專門的公益會活動形式,從而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當中,充分發揮學校資助育人的功能,由此,將受助學生成立為公益會,并且,公益會成員可以不定期參與到志愿支教和慈善等公益類活動當中。在各項活動當中培養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成長,培養學生自我成長,養成自立自強,有奉獻的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可以促進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共同提升成績。對于困難生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公益會當中中高年級優秀學生組成志愿服務團,更好地指導低年級學生的學業情況,讓學生提升學習,重視學習,提升成績。其次,通過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融入集體中。對于有困難的學生,由于經濟條件較差,內心相對自卑,因此,對于精品活動是比較抗拒的狀態。在開展公益活動過程當中,有的學生群家境較為相似,那么,這些學生能夠放下包,不是既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更好地融入集體教育。其三,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長和性格,選拔出各類專業性的人才。組織公益會成員積極參與到各類活動當中,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的自信,還能為學校文化生活注入新鮮的元素。通過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更為重視學生的精神引導,那個時候能夠盡情地發揮自己。對于經濟較為困難的學生,不僅要承受學習來的壓力,同時還要承受著生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長此以往,學生的性格較為孤僻,很難融入集體生活中,最終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通過開展活動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緩解學生的身體壓力[12]。
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感恩作為教育的主體,通過舉辦隆重的頒獎典禮,這個過程當中,既能肯定學生在學習和學業的成績,同時也能更加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和幫助,引導學生學會飲水思恩,將來能夠更好地回饋于母校和社會。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征文比賽,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通過比賽的方式來挖掘文筆相對較好的學生,在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我。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誠實有信,這也是作為資助對象的重要品質。現在社會發展已經構建了誠信教育體系。對于受助的學生也需要做好誠信意識的培養。也可以舉辦“誠信簽名”的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活動志愿者可以引導受助者在簽名橫幅寫上自己的名字。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感受,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綜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參與互動,從而加深學生對誠信教育的理解,對于受助學生的誠信申報可以包括家庭經濟情況,讓學生學會履行貸款合同,維護好個人形象,通過這樣的形式,引導學生“以信立人,理性消費”做到經濟誠信;其三、將奉獻作為奮斗的最終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更好的懂得教育學生,知恩圖報,積極鼓勵這些學生參與到校內外各項志愿活動當中,積極組織受助學生在學而有力的情況下,進入到街道為學生輔導功課,通過開展功課輔導的形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意識,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志愿活動當中,讓受助學生懂得感恩,更好地在未來的發展當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13]。
總而言之,高校精準資助育人的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不僅僅能夠解決家庭經濟相對困難的學生,同時也是推動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基礎。雖然當前高校精準資助育人活動還存在不足之處,但是它所帶來的好處遠遠大于弊端,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不僅僅要從物質上給予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從精神上給予學生關懷,并且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對于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高校應該積極的克服困難學生的認證和資助管理,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幫助,更好地落實發展性的資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