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雪
(玉林師范學院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新工科”和“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工科教學研究中出現頻率最高,專業教師最熟稔的兩個詞。無論是新工科建設,還是課程思政建設落腳點均是為了新時代人才培養,而在高校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工科專業教師的素養和能力。學界聚焦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類專業教師素養培養的研究成果有之,關注工科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提升的也不少。但是,在新工科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雙重背景下,研究工科專業教師如何提升自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的成果較少。本文擬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2017年,新工科建設構建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三部曲,奏響了新時代工程教育人才培養主旋律,開拓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篇章。新工科是基于國家發展戰略新需求、國際競賽新環境、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和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新工科之“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新的工科專業”和“工科專業的新要求”,在日常教學研究中,專業教師普遍關注的是后者。“工科專業的新要求”是指工科專業育人本質沒有變,但著力點人才培養有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實踐中,應遵循工程教育發展規律,構建未來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有學者指出未來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家國情懷、創新創業、跨學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維、全球視野、自主終身學習、溝通與協商、工程領導力、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數字素養。”[1]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為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為此,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不僅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重點內容,更構建了科學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同時,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工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2]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未來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新要求,新工科和課程思政具有高度契合性。實現兩者真正契合的關鍵就是教師,第一主角必定是專業教師。作為了解工科發展趨勢和具備專業教育能力的專業教師,其課程思政的素養和能力的提高必然決定著新工科育人與育才的成效。
高校人才培養中80%以上的課程是專業課程,學生80%以上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是專業知識,因此,對學生成長影響最深的必然是專業課程和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專業教育“主戰場”和專業課堂“主渠道”作用的關鍵是作為“主力軍”的專業教師的素養和能力。
在面對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工科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現狀如何?根據現有調查研究結果和工作實際情況,筆者進行了粗略總結,可窺其一二。
一是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不深。課程思政建設提出幾年了,專業教師對其認知還存在一定的誤差和不足,大多數專業教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據學者對“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全面認識和深入理解”調查結果來看,26.39%的工科教師知道但不了解課程思政,5.56%的工科教師不知道課程思政。[3]這說明,部分工科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還只是“聽過而不知”或“知而不深”。
二是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能力不足。因工科類課程教學內容中幾乎沒有顯性的思政元素,這樣對專業教師發掘課程思政元素的要求會更高更廣。同時,在教師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工科專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專業知識的更新和發展,往往忽視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積累和培養。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從哪里發掘思政元素?如何發掘思政元素?哪些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教學契合度高等一系列問題給工科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堂教學能力不夠。工科專業課程知識體系完整,知識點多,邏輯嚴謹,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系統的“公式”演算教學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勢必會影響到課程思政要素的融入。在缺乏對課程思政認知的情況下,專業教師硬將思政元素運用課堂教學中,勢必會形成知識與思政兩張皮現象,有可能適得其反。
四是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協作性不強。在專業教學中,往往是一門課程一個教師,即使有幾個教師也是各自為政,各備各的課,各講各的內容,互不相關。同樣,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也是主要依靠教師的自我嘗試。
全面推進新工科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工科專業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4]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已成為“經師”的專業教師如何成為“人師”?如何真正地做到“統一者”?
一是提高專業教師個人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專業教師必須摒棄思政教育與己無關的認識,樹立“人人育人”的主觀意識,找準育人角度和發掘有效思政元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針對眾多專業教師“想干但不知道如何干”的困局,學校要堅持從“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出發,通過教育、培訓、研修和示范等途徑提高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專業教師個人更要主動學習提能,通過自學、交流、觀摩和培訓等途徑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發掘育人元素和提升育人能力。
二是依靠學院(系)教師團隊力量促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提升。受制于自身知識體系、時間精力和素養結構的限制,教師需要依托集體力量提升自身能力。首先,可以借助課程教學小組、教研室和專業教學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開展主題研討、專題學習、集體備課,積極營造“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氛圍。其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結對幫扶作用,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經驗分享會,發揮示范課程的引領作用,推廣課程思政建設經驗。進行結對共建,“以老帶新、以熟帶生、以優促新、互學共進”共同提高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最后,積極構建由學科帶頭人或專業負責人牽頭,院系黨組織推動,教師全員參與的學科思政、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機制。
三是構建跨學院交叉融合的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協同體系。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除了相近學科專業教師集體備課,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外,還需要以思政教育工作為紐帶,力邀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學生工作隊伍加入。根據專業背景和價值塑造教育經驗,結合專業特性和課程屬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積極參與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和完善教學大綱,實現思政教師側重價值塑造,專業教師側重知識傳授的有效銜接。通過各類教師“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來帶動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隨著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工科課堂教學就能做到“專業不減量,育人有質量”,不再是“冰冷”的說教,同樣可以做有溫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