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一流大學涵育一流校友,一流校友成就一流大學。對高校來說,校友是其事業發展的最大成就,也是其改革創新的關鍵動力,校友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當前,我國“有18%高校校友工作處于起步階段”“50%左右省屬及以上高校校友、基金工作處于發展階段,機構獨立設置,校友會和基金會合署辦公,人員編制4~6人”,整體上呈現起步晚、專業人員少、對外聯絡方式單一等特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校應當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開拓校友工作視野、深化校友工作內涵、提升校友工作實效,在加快構建“母校成就校友、校友助力母校、共同服務國家”的校友工作新生態中,團結和帶領廣大校友更好賦能高水平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校友智慧和力量。
母校和校友是生命共同體,雙方的發展離不開相互的支持和幫助。校友工作高質量發展,首先要牢固樹立以校友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高校在優勢行業領域的學科特色、特點,不斷增強服務校友的主動性、精準性和創造性,以校友成長發展的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真正做到服務校友、支持校友進而成就校友事業發展。
(1)建章立制,健全校友工作機制。完備的校友工作機制是深化校友工作水平,提升校友工作效能的基礎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就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必須進行戰略布局。要持續完善校院兩級校友工作制度規范,進一步突出學院在校友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形成學校牽頭抓總、學院常態維護的兩級工作體系,確保對應高校優勢行業領域等校友集中地的校友組織全覆蓋、運行常態化、服務標準化。要把握需求,形成橫縱“雙向”校友布局。在地區校友會持續發展基礎上探索建立“行業發展智庫”縱向組織,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新興行業發展智庫的落實落地,為行業校友精準對接、共享共創搭建交流平臺,構建跨地區、專門化的校友常態化聯絡機制。
(2)分層分類,實施成就校友工作計劃。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背景的校友,更精準實施各類工作計劃和工作舉措。面向事業發展初期的青年校友,要關注他們在成長成才中的現實需求,推動地區校友會為他們就業創業、戀愛婚姻、子女就學、醫療保障等提供助力,結對“校友導師”。面向事業發展中期的業務骨干校友,要積極邀請他們擔任地區、行業校友會理事等職務,幫助對接行業和地區各類資源,助力校友事業發展,畫出校友與地方、校友與行業、校友與母校共贏發展的“同心圓”。同時,為校友學歷提升提供平臺,鼓勵他們推薦更多行業人才、專家等前往母校深造,成為新校友,擴大學校“朋友圈”。面向行業領軍校友,要提供個性支撐,積極探索構建覆蓋校友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個性化學習發展服務體系。
校友發展好,是母校的心愿,會給母校更大的支持;母校綜合實力強,也是廣大校友的心愿,也能夠為校友們提供更多的支持。要充分團結校友、匯集校友、凝聚校友,以系統化的體系、開放化的平臺、特色化的載體,推動校友全面參與、深度參與學校辦學治校全過程。
(1)有機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校友的事業水平和社會貢獻直接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成效和社會聲譽影響。校友作為各領域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主體,是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關鍵力量。要站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高度,堅持將服務校友和校友協同育人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校友的榜樣引領作用,講好校友故事、傳承校友情懷,深化校友思政工作品牌,精心打造校友思政導師、研究生導師、雙創指導教師、企業課程主講教師等校友導師隊伍,積極開展校友企業專場招聘,為高水平人才培養提供堅實支撐,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深度融入“雙一流”建設目標任務。高校要站在“雙一流”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全局高度,緊密圍繞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等核心任務,自動自發聯絡校友、主動出擊凝聚校友,切實構建起校友全員、全程、全方位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支持體系,最大程度將校友愛校、榮校、強校的熾烈情懷轉化為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實際行動,注重發揮校友的學術影響、行業影響以及社會影響,邀請校友深度參與高校學科布局、科學研究、對外合作等方面的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為學校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3)全面融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發揮校友在地區、行業的分布優勢,積極促進學??萍紕撔麦w系與特色發展需求、國防科技現代化建設有機銜接,動員廣大校友聯合承擔項目、聯合組建團隊、聯合申報獎項,大力推進校企聯合實驗室、聯合創新中心建設,力爭產出更多頂天立地的重大科技成果。
“校友資源是兼具非排他性和一定競爭性、成長性、建設性的社會公共資源”[1]。高校要積極瞄準“四個面向”,緊密圍繞行業發展和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全面對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緊迫需求,發揮好搭臺子、建梯子、鋪路子的橋梁紐帶作用,引領校友全面融入學校開放辦學、開放創新、開放合作、開放共贏的開放發展體系,提升校友對國家重大戰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先進文化傳承的服務力和貢獻度。
(1)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國家重大工程。要積極主動將科研成果對接相關行業校友企業,通過組織地區校友會母校行、母校師生企業行、行業智庫專家發展前沿座談等活動,促進高水平科技成果向高質量軍民商用產品轉化,切實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力爭打通學校基礎研究成果向企業產業化轉移的“最后一公里”。
(2)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以各高校校友企業家聯盟、論壇為紐帶,有機嵌入前沿研究院、校地研究院、國際創新港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平臺,促進校友企業或校友所在企業緊密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3)引領精神文明風尚,服務先進文化傳承。“以母校精神為宏旨,校友和母校之間、校友和校友之間互動交流能夠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群體文化”[2],要注重深挖校友事跡,講好校友故事,樹好校友榜樣,以學校特質和基因傳承為引領,以特色校友文化、校友精神為載體,弘揚愛校、榮校情、傳播青春正能量,為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提供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