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文虎等學者在《國家形象論》一書中首次對“國家形象”進行了概念界定:“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國家形象來源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這些本原通過多種手段傳播開來,就在外界形成了公眾對國家的多維感受。
因此,中國國家形象的呈現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政府對國家形象進行頂層設計,構建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企業作為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從產品到服務全鏈條將國家形象具象化,最終抵達消費者;文化在各國間交流,通過敘事美學形成精神標識,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符號系統;國民是國家形象具身傳播的重要媒介,國民素質的提高意味著國家形象的提升;國家地理則作為國家形象的直觀呈現,構成外國游客對我國的景觀印象。中國國家形象只有經多維塑造,才能被媒介多元呈現,進而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新時代新征程,國家形象的多維呈現既為國際傳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一定挑戰。面對復雜的國際輿論格局、各國的文化差異,如何降低國家形象在傳播中的效果折扣?一方面,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利用先進媒介技術,運用生動感人的事例,在“自塑”中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另一方面,把握國際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用國外受眾聽得懂的語言增強國際輿論引導力,善意對抗惡意“他塑”,提升對外傳播效果,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