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超 閆佳儀
新冠疫情改變了整個世界,與此同時催生出許多新業態新技術,例如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線上教育的開展、直播帶貨進入白熱化階段等,它們無疑都帶給人們生活極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不習慣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群體,在這場“技術狂歡”下則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感,健康傳播過程中老年群體與年輕人之間的代際鴻溝在數字鴻溝的加持下愈發明顯。
互聯網在當下已經遍布于社會各個領域并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聯網作為一種傳播手段,不僅可以方便公眾獲知信息,還能夠促進資源共享與互動傳播。但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其消極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與個體間的信息差造成了數字鴻溝,給一些群體帶來了新的數字生活困境。本文以老年群體在疫情防控中使用“健康碼”的案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運用情境及效果分析,研究健康傳播中老年群體數字生活困境的形成原因及表現。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并在很短的時間內擴散到全國各地。整個中國都進入了嚴格的疫情防傳染管制,但同時也面臨著安全復工復產的難題。要想保證疫情可控、人口流動可視,就必須做到復工復產的人流動向和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都能夠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同一時間信息共享。這個時候,健康碼則帶給疫情防控工作重大的轉變。
健康碼是一個可以嵌入微信、支付寶等客戶端的小程序,通過將手機漫游軌跡、密切接觸者等數據進行比對,驗證個人提供的信息,對人員信息進行準確、動態的管理。健康碼成為健康者的“身份證”,只要健康碼是綠色便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正常通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企業復工和區域間人員的流動進行動態、準確的管理。[1]
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健康碼是精準防疫的一大功臣,不僅方便城市管理,還減少了申請手續,更重要的是,采取“零接觸”的態度,避免交叉感染,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數字技術的應用徹底改變了過去“人工”防疫模式,使人們可以智能控制疫情,最大化地了解疫情的動態。
毋庸置疑,健康碼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個重點。目前,將健康碼規范化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但健康碼所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由于沒有統一的設計標準、明確的監管制度,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健康碼小程序,從而積累了很多潛在風險。
在現實生活中,健康碼已經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由于各種版本的健康碼由不同企業運營,很難用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再加上技術的差異,健康碼的使用效果很難得到保障。例如2020年7月3日,北京市使用的健康寶微信終端在高峰時段發生故障,出現健康碼失效、系統崩潰等現象。[2]
其次,各式各樣的健康碼也存在用戶數據使用不合理現象,甚至有些健康碼小程序在登錄信息頁面并未明確標出用戶隱私安全協議。毋庸置疑,健康碼的出現助力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為了保證用戶隱私安全并繼續保持健康碼的積極作用,必須盡快找出解決方案來應對已經到來的數據安全挑戰。數字社會治理不應是網絡平臺盜取用戶隱私實施違法行為的避風港,相關監管部門需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使數字社會治理更加健康和安全。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其中10.3%的網民年齡在60歲以上,約9682萬人,在2.5億60周歲以上的老人中僅占38.7%,這意味著超六成的老年人無法適應智能化和數字化社會。
由此可見,雖然現在很多老年人可以用手機進行語音、視頻通話,但占比卻不高。由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利用率較低,老年人在進入社區、乘坐公交車、線上購物、網上注冊、在線掛號等方面可能會遇到困難,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智能手機擁有太多使他們眼花繚亂的應用,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使用方便操作的“老人機”。智能手機由于功能豐富,老年人無法快速尋找到自己想要使用的軟件。以本文論述的健康碼為例,在社區管理最嚴格的那段時期,進出住宅小區也需要出示健康碼,部分操作手機不熟練的老人經常需要尋找很長時間或在別人幫助下才能順利通行。
隨著各大媒體的轉型與新媒體的崛起,新聞傳播從過去的“及時”變為現在的“全時”。因此,想要獲取足夠多的信息,就需要頻繁使用互聯網瀏覽和查閱。但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數字設備的使用障礙使他們無法隨時隨地上網獲取信息,因而導致他們的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張“老人與空貨架”的照片引起廣泛熱議,其不僅反映了老年人因消息滯后而難于采購的社會現實,更從深層次上揭示了老年群體健康碼使用困境的形成原因——健康傳播過程中不斷擴大的代際“數字鴻溝”。
即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進入了數字空間,但這個空間中充滿了各種偽科學與假新聞。出于對傳統媒體的思維慣性,大部分老年人都對自稱“媒體”的機構深信不疑,再加上他們自身缺乏判斷力,因此在虛假信息面前很難“幸免”。同時,媒體機構對老年用戶關注內容的刻板印象使老年人可獲取的內容范圍極其狹窄。
另一方面,網絡媒體的主要用戶為年輕人,媒體機構出于對注意力經濟的追逐,不斷更新其語言表達形式,以新潮的方式迎合年輕人。對于層出不窮的網絡語言,老年人不僅識讀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而且也難以接受。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面對網絡信息的思維方式是以“批判”為主,他們更傾向于堅守自己的思維邏輯與價值觀。相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更愿意去無條件地信任媒體。[3]
健康碼帶來的這些問題正體現出老年群體在數字生活中的困境,而對于他們來說,健康自由的生活已不單單指“線下的”生活,還包括“線上的”數字生活。[4]
在新媒體時代,“數字鴻溝”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對于個體而言,數字鴻溝指人與人之間因環境、教育水平、經濟水平以及各種社會因素之間的差異而造成的數字技術運用等差異。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政府號召減少外出,全國大范圍停課停工。除此之外,實施“停課不停學”的遠程教育政策也由于技術水平的差異而進一步加深了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現象。因此,許多信息宣傳、日常事務等工作都在網上發布,這使得不適應數字生活的老年群體和習慣互聯網的年輕人之間形成了很大的數字鴻溝。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權威媒體利用現有的資源,以全媒體的方式,對疫情相關信息進行最大范圍的傳播,但是這些信息卻沒能完全傳播到達老年群體。疫情暴發時正值新春,老年人大部分都在籌備年貨,對他們來說,媒體傳播并不是這段時期最合適的傳播方式。
對于大部分年輕人而言,在這段特殊時期,碎片化的信息更能夠滿足人們在零碎時間無接觸、安全地獲取信息的需求。但是受手機屏幕的限制,字體小、頁面操作窗口復雜等特點使老年人無法輕松掌握操作技能。因此,老年群體難以及時獲取到有效的疫情防控信息。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體健康傳播時代,老年人渴望又排斥著新媒體。[5]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老年群體的生活重心從工作轉移到了社交,友誼變成了他們尋找存在感的情感依托。不少老年人在學會使用微信后,他們對微信打造的社交圈有非常大的依賴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減少了對網絡空間的警惕與戒備心理。
研究發現,老年人通過微信瀏覽或發朋友圈進行社交對話的比例最高,而通過微信瀏覽文章的比例卻不高。公眾號是青少年獲取疫情防控信息的主要途徑,但這一渠道顯然無法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公眾號發布的疫情防控信息很難進入到老年人的視線。同時,與他們同齡的老年人對疫情信息重視不夠,使整個“社交圈”對防疫的重視不足。[6]
由于友誼在老年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他們便默許了沉默螺旋的肆意生長。在審視輿論環境后,人們發現自己的意見低人一等時,便會選擇屈服或沉默。盡管一些老年人聽取了孩子的建議,也會選擇佩戴口罩保護自己。但當他們看到同齡人并沒有實施保護措施時,他們便會為了維護這段友誼而進行妥協。
在日常生活中,長輩常給孩子轉發養生類推文,子女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無視,這是一種逆反心理。在疫情期間,這種現象卻反了過來,子女給長輩進行疫情防控警示,長輩不聽勸會使晚輩們氣急敗壞,進而言辭更加激烈,最終使長輩的逆反心理強化。在這種語境下,由子女們傳達的防疫信息接收率極低,長輩們采用抵抗的方式拒絕接收信息,使最終的傳播效果和預期相差甚遠。[7]
算法推薦技術以用戶的興趣取向為算法基礎,看似進行個性化推薦,更有針對性,但其本質上追逐的卻是注意力經濟。技術公司為了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將精力全部投放在熱度較高的話題上,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人們無法自由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獲取的健康信息也極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這些公司名義上宣傳算法技術是在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取向,但實際上是在注意力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消除了技術對個體個性的可見性,從而構建出一個“人為”的信息環境。[8]
同時,受注意力經濟的影響,大部分媒體開始拼命追逐年輕人,用各種新潮的方式和“俏皮話”來討好他們,于是老年人逐漸被擠到毫無立足之地。即使那些聲稱面向“銀發”群體的企業,大多數也只是把老年人服務當作一個生意。一旦在老年人身上得不到收益,他們就可能迅速轉移。
事實證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社會取得很大進步,并且帶給人們很多便利。為了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節省人力物力成本,各地積極推廣使用健康碼,方便政府工作與人們出行。然而,事實上這種對于大部分群眾的便利卻成了一些群體的阻礙,例如老人使用現金被拒收、沒有手機的人因無健康碼而被拒絕通行等現象。疫情暴發以來,這樣的新聞并不少見,不僅是健康碼,在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一代認為很普及的技術手段,都使那些與數字社會脫節的群體望而卻步。
技術與社會的發展不應拋下任何一個群體,對于部分沒有手機、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傳統的人工服務窗口和紙質健康證明是最合適的方式。在發展數字社會治理的同時,保留傳統的方式是必要之舉。此外,在年輕一代的“數字反哺”下,老年群體的整體數字素養也會有所提升。2020年11月26日,國新辦召開政策通報會,提出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到在未來可能會運用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領域,都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在同時,《實施方案》也要求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軟件應用和產品。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關于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有關通知,要求為老人設置“健康碼”以外的通行措施,正體現了文明社會應有的對相對弱勢化群體的關注和對公平的不懈追求。一個健康社會的發展,就是要做到既有速度又有溫度,給社會生活鋪上人性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