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銳
新時期編輯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一方面它架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良好的編輯意識也是構成為合格編輯的必備條件。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的反映。前者涉及意識和它的物質器官的關系,是指意識的生理基礎和自然本質;后者涉及意識和客觀存在的關系,是指它的認識本質。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地把握和體現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對于新時期編輯而言,面對同一篇稿件,對其主旨(價值)、材料、結構、文字語言(表達方式)都會見仁見智,究其原因,無非是與新時期編輯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的社會實踐的差異形成相關。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或兩者兼而有之,都源于客觀,均可以從物質的過程得以說明。換言之,新時期編輯對于稿件的主旨(價值)的發現與認知,不僅與新時期編輯能力結構的組成有關,也與實踐經驗、知識水平、政治意識的差異相連。我們一般所說的正確認識編輯工作在現代傳播活動中的地位,不過是對客體對象基本正確的反映,上述一切都與新時期編輯意識相聯系。聯系的基本意義在于一方面它所反映的各種傳播事物、現象、過程以及在傳播活動中內部各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包括新時期編輯與文化產品,文化產品與設計、文化產品設計的文化蘊涵、文化產品的價值取向、文化產品價值取向的精神力量等對立統一關系;另一方面聯系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形式是直接和間接的聯系。譬如新時期編輯意識與文化產品生產是直接聯系,而文化產品的符號、蘊涵的寓意對消費者而言則是間接的聯系。
由于新時期編輯在媒介產品的生產系統中處于核心位置,這種特殊地位賦予新時期編輯多重的角色即“四個中心、一個樞紐”。新時期編輯不僅是文化產品的設計者和決策中心、文化產品生產系統的協調中心、文化產品的加工組裝中心、文化產品合格的質檢中心,而且還是文化產品生產系統與銷售系統的重要樞紐。
新時期編輯文化產品的設計者和決策中心的角色的扮演,主要表現在受眾目標的定位、文化產品的內容、種類、功能、風格和特色傳播媒介的選擇上。新時期編輯作為文化產品的設計者和決策者,需要針對本單位文化傳播屬性的性質和特點,依據社會環境下的文化市場的走向或趨勢制訂編輯方針。它不僅為新時期編輯組稿、審稿、欄目安排、頻道計劃以及新聞記者采訪寫作指明方向,而且還在確定專業規范的前提下,從根本上為媒介內在的文化品質和外在的產品形象起到美化的作用。此外,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媒體作為大眾的傳播媒介的編輯,在進行新聞傳播時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文體、采取何種形式時具有主動的選擇權。文化產品生產系統的協調中心主要體現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是在由諸多工種和工序的配合下進行的。在文化產品生產系統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秩序地運行中,新時期編輯的協調與調度離不開記者、主持人、資料員、技術人員、印刷工人等協調一致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新時期編輯實際上扮演了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其行為、臺詞、形象、劇情均按照文化產品生產的這個劇本展開,在諸多矛盾的沖突與化解中將文化產品這出大戲推向高潮。
文化產品的加工組裝中心主要體現在,編輯不僅是文化產品的設計者和決策中心、文化產品生產系統的協調中心、文化產品的加工組裝中心、文化產品合格的質檢中心,也是把關人的重要角色。新時期編輯把關人的職責分別是把好文化產品的設計中心的決策關、文化產品生產系統的協調中的和諧關、文化產品加工組裝的有序關、文化產品合格的質檢中心的質量關。這四關角色的轉換均為文化產品生產系統與銷售系統這一重要的樞紐服務。
目前,在文化產品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思潮的沖擊,新時期編輯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意識日益淡化。在文化衍生產品在與市場的對接中,新時期編輯只有在堅守文化角色意識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文化角色要求集文化產品的設計者、決策者、生產者于一身的新時期編輯,不僅是文化的積累者和引導者,更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建構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這就要求作為文化產品生產的新時期編輯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塑造和引導人類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的“價值坐標”或“核心價值取向”。在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內容,反對并抵制頑固守舊和教條主義等落后文化思潮的侵蝕。
意識能動性具體體現在新時期編輯工作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時期編輯的意識在反映客觀對象時,基于實踐的需要總是帶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這是人類意識區別于動物反映形式的特殊能動性的表現。其次,新時期編輯的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新時期編輯方針的制訂和選題的策劃意識不僅能夠反映書刊編輯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能動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反映書刊文化產品的運行本質和規律,并以反映書刊文化產品的運行本質和規律的正確思想和傳播學理論為指導,來提升書刊社的核心競爭力。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還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成熟書刊的消費市場。
在新時期編輯一系列的意識活動中,僅靠經驗是不夠的,這需要一定有效的方法——理論意識。理論意識是各門科學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化、理論化深層次的抽象推理的意識,是一種從科學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新時期編輯滲透理論意識規范著編輯目光,不僅能從稿件中看到什么和感受到什么,而且還規范著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觀察。新時期編輯的認知方式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認知風格,它是編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理解自身角色、自身修養、自身知識構成的同時,對組稿、審稿、改稿、定稿、發稿等認知活動中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新時期編輯在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會自覺或非自覺地經歷多重角色的扮演和轉換。在各種角色轉換中就要求與之相對應合理的知識結構。新時期編輯的知識結構,不僅具有廣博的知識面,還需要與廣博的知識相匹配的專門知識,就是人們所說的雜家與專家的概念。新時期編輯知識的雜與專是一個相對的矛盾體。兩者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獨立、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體而言,廣博的知識是指編輯整體而言,因此有編輯“雜家”一說。由于文化產品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編輯倘若知識單一,就無法勝任本職工作。專門知識就是指在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兩者容易形成雜而不?;驅6y雜的境地。因此,新時期編輯的知識結構應兼顧整體與個體,根據文化產品生產的屬性和特點,結合不同媒介的屬性和特點,從傳播活動的規律和規范實際需要出發,尋找一種接近最合理、最優化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不同編輯崗位和領域合理的知識結構,筆者將這種結構稱為知識綜合能力結構。
對新時期人文編輯而言,人類的知識大致分成三種類型:一是基礎文化知識,主要體現在文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傳播學等方面;二是百科知識,這種知識不限于一兩個領域或專業,而是無所不及;三是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編輯文化傳播所應具備和傳播理論知識與相關業務知識,另一部分是編輯所從事報道領域所要求的專業知識。
在現代文化產品生產中,新時期編輯的綜合能力沒有絕對的統一模式,而是差異性與共性存在的統一體。新時期編輯綜合性能力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各部分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倘若新時期編輯知識綜合能力僅有數量的優勢,而沒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就很難產生綜合知識能力的整體優勢。知識綜合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而非靜止的存在。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在社會不發達階段,知識綜合能力相對較為簡單。在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時,編輯會自覺地根據社會需要變化,對自身知識綜合能力應進行調整、或充實、或提高。它具有有序性,其過程是從低級到高級,從表層到深層。前者指從基礎知識到專業技術知識,由淺入深的積累逐步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后者指從深層內化到外層顯現的作用。只有將那些與深層綜合能力相關的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行編輯,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否則,倘若綜合知識結構主次不清、雜亂無章,就難發揮新時期編輯綜合知識能力的有效作用。
組合能力主要是指新時期編輯在文化生產過程中,對零散或碎片化的信息資源進行綜合性的開發利用,使其整體效應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種操作能力。由于新時期編輯接收信息來自不同的信源,無論是書刊稿件還是新聞稿件,抑或新聞圖片、影像等,原本均是分散、各自獨立的個體,均有不同的書寫作個體與報道對象和不同的編輯內容,其形式也是五花八門。但是,最終文化產品不應該是這些零散的個體稿件隨意的聚集,而是須通過對這些個體的有機組合和配置,形成有序的、重點突出的、合乎認識規律的綜合的文化產品。新時期編輯的組合能力是以鑒別能力為基礎的組合,而非隨意無序的組合。譬如新聞存量組合主要包括專欄報道、集中主題和連續報道等多種形式。不僅可通過長期組織該類型欄目和加強宣傳來強化此類新聞稿件組合能力,而且還可以通過圍繞一個以不同形式主題展開的新聞組合突出主題,然后集中時間和精力進行跟蹤報道、討論報道、連續報道、對比報道。在現代傳播活動中,科技的發展賦予了新聞媒介更多的信息組合的空間和表現形式,譬如網絡媒介。網絡媒介不僅有能力對傳統媒介所有編輯手段進行綜合運用,而且還以特有的超鏈接功能,將不同類型媒介新聞信息資源相互聯系。在媒介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使新聞報道獨家占有資源的情況變得十分艱難。與此同時,傳統媒介在揚長避短,依靠報道的角度、報道的深度、報道的廣度參與競爭的過程中,因與眾不同,而受到編輯與受眾的關注。
新時期編輯創新能力是指勝任某項工作的主觀行為和心理特征。它是在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表現出來一種駕馭編輯活動的能量和水平,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創新思維活動激活中,新時期編輯的能量、學識、技能、實力水平對創新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新時期編輯創新能力是發揮編輯在各個工作階段的創造性潛能一次富有智慧價值的挑戰。它不僅是選題創新能力、投入產出能力和活動過程能力的體現,也是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新、引導或改變社會和受眾閱讀習慣的一種競爭能力的展示,更是編輯創新能力對文化產品編輯創新資源投入方式、轉化價值觀念取向的一種體現。從宏觀角度來看,新時期編輯創新能力擔負著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傳播和人民文化水平的重任。從微觀來看,創新能力是提高新時期編輯文化產品的設計能力、策劃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的一次創新實踐。新時期編輯創新能力具有獨創性、實用性、啟發性、系統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選題開發能力,二選題創新能力,三選題編輯能力。在選題策劃開發中,作為所在媒介須以優秀的文化產品創品牌,在不斷刷新利潤紀錄過程中求發展。評價新時期編輯創新能力強與弱,均離不開選題的創新與策劃的分量。文化產品內容與形式具有高品位、高質量、高銷售的形象整體設計,是拓展文化市場,影響受眾,提高所在媒介美譽度必然選擇。新時期編輯設計文化產品的任務是根據消費者對精神產品的需求,不僅確定文化產品的外觀、材料、造型、色彩、工藝等形式規律,還體現文化產品生產媒介審美價值層次上。新時期編輯通過美學平面設計和其他綜合知識的運用,將各種技術巧妙地統一在文化產品之中。
新時期編輯在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不僅要更新自己專業方向相關的文化傳播知識,還須學習中外文化產品生產的經驗,用先進的數字和出版制作與傳播技術,在激活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活力的同時,借助發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力爭做到開發具有審美價值與民族特色的選題,讓創新能力與生產技術創新形成合力,在文化生產傳播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