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1,陸沛超2,陳伊瑩2,勞雪瓊2,葉曉燕2,劉義威3
(1.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監督所,廣西 南寧 530000;2.玉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玉林 537000;3.桂林醫學院,廣西 桂林 541199)
2020年初發生了全球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截至2021年10月22日全球感染人數約2.4億人,死亡490萬人[1],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且當前仍處于全球大流行狀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采取了不同策略,控制效果也不一樣,我國通過采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動態清零,有效控制疫情。玉林市為使防控措施進一步落實到實處,建立和完善市、縣、鄉、村四級路口交通網、社區防控網、醫療防治網、責任網等四網系統,結果第一代確診病例11例,無癥狀感染者3例[2](截至2021年10月22日),無二代和死亡病例發生。玉林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為探討小城市與農村應對急性傳染性疾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經驗和策略。
在2020年1月24日廣西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前,玉林市根據平時疫情防控做法,在“三網”基礎上建立以“路口交通網、社區防控網、醫療防治網、責任網”相互作用和互補的“四網”監測系統,強化部門職責、屬地責任,做到統一領導指揮、協同合作、系統有序、執行有力,精準解決疫情第一線問題的防控監測系統。
1.1.1 路口交通網 由公安、交通、防疫和村委會等部門人員組成,對通過路口進入轄區的外來或返鄉人員進行體溫監測與健康排查。其網點包括外市與我市連接的所有路口,縣、市、鄉、村之間的所有交通路口,均設卡點進行體溫監測與健康排查,做到“關口前移、集中查控,嚴格查控、堵塞漏洞”。對體溫異常人員及來自疫區的重點人群,及時排查登記信息,并轉診身體情況異常人員到定點醫療機構做進一步排查。
1.1.2 社區防控網 由社區干部、小區保安和物業管理人員、醫護人員等人員組成,對進出小區人員嚴格進行社區篩查、登記、管理工作,切實把防控措施落實到戶、人,做到排摸、登記、健康管理“三個”全覆蓋。社區組織志愿者對轄區內住戶進行逐戶登記摸排,對來自重點疫區人員進行及時管控,對居家隔離人員進行健康監測。
1.1.3 醫療防治網 由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組成醫療衛生網絡。2020年1月24日,玉林市公布并啟動了117家(所)發熱門診(包括三級、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5市(縣)2城區(北流市、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玉州區、福綿區),24小時接診。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將體溫異常人員及時轉診至縣(區)級、地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各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是直接責任主體,實行預檢分診制度,一旦發現可疑病例,立即通過網絡報告,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疾控部門對疑似病例全部嚴格按照要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對拒不配合者,則聯合公安部門依法依規立案偵查,以最快的速度查出可疑病例的基本情況及發病前14日、發病后的活動軌跡和接觸人群,盡可能找出可疑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由疾控部門立即聯合公安、社區等部門,對每個病例發病前14天及發病后的所有接觸人員率先展開排查、追蹤與監控,及時向下級下達追蹤管理函,落實市(縣)、鄉(鎮)、村(社區)醫學觀察直接責任人的四級人員負責制,對所有密切接觸者包括發病前14天所有接觸人員實現精準隔離管理,把病毒傳播擴散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對全市范圍內實行發熱用藥實名制購買,結合大數據分析可疑發熱人群動態趨勢,及時發現和監控可疑人群。
1.1.4 責任網 市、 縣、區各系統各部門明確工作任務,層層落實責任,并成立督查組,對各部門領導責任落實、聯防聯控機制的建立和運行、疫情防控措施落實等情況進行督查和責任倒查,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政府啟動綠色通道,快速調撥經費購買檢測設備、試劑、防護物資,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核酸檢測能力,有效保障防控工作正常進行。為充實疫情防控人員,市委、市政府率先啟動綠色通道,直接考核聘用馳援湖北一線人員,對其他一線人員僅面試后按分數高低入編,充實疫情防控隊伍力量,進一步壓實疫情防控責任。
盯住“人”,優化完善境外來玉、返玉人員閉環管理機制,增設玉林市轉運入境人員工作小組,成立駐南寧市轉運工作專班,實行24小時駐點辦公,負責從海關入關返玉人員的信息登記、中轉安置、分流轉運、定點隔離等工作,構建境外返玉、來玉人員從進入廣西區到玉林市內目的地之間的閉環式防控體系,確保不漏1人。截至2021年10月22日,對境外返玉、來玉人員約870人進行管控,有效防范境外疫情輸入和擴散。
管住“物”,為防止冷鏈食品、物品環境污染傳入,對全市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冷鏈運輸線及周邊進行預防風險監測。截至2021年10月22日,累計采集檢測冷鏈食品樣品、環境樣品9741份,從事冷鏈食品的從業人員衣物、口咽涂抹樣5428份,所有樣品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摸排到的涉及進口冷鏈食品的重點單位共124家實現100%全覆蓋采樣檢測。
防住“地”,組建指導組分別對學校、工礦企業、商場、福利院等11個重點行業進行復工復產指導,指導其嚴格落實掃碼、測溫、戴口罩、消殺等常態化防控措施。開展復工復產復學防控培訓100多次,提出防控指導意見700多條。
通過社區防控網、醫療防治網實施新冠疫苗人群動員和接種,同時路口交通網和責任網倒查和督查,壓實四方責任,全市在短時間內完成12歲以上人群全程免疫接種人數3,701,646劑次(全程免疫即為滅活疫苗2劑次+智飛疫苗1劑次的人數),全程接種任務完成率97%,人群初步形成免疫屏障。
第一階段為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時期。截至2020年2月24日玉林市通過全市各醫療防治網、責任網累計對435例高度懷疑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其中疑似病例42例(確診11例,排除31例),累計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491人,全部解除醫學觀察。11例確診病例全部按照方案要求隔離治療,無二代和死亡病例出現。
這一階段主要防控外地務工人員返玉與企業復工復學。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響應調整為三級響應,玉林市根據當地特點進一步落實四級路口交通網、社區防控網、責任網,阻斷病例輸入,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2020年4月8日,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離漢人員憑湖北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流動,玉林市通過責任網細化“四方”責任,推動校園、車站、超市、醫院、住宅小區等公共場所健康管理等工作,以達到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目的。截至2021年5月30日,玉林市累計報告2例無癥狀感染者(其中1例為境外輸入),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86人、密接者的密接人員184人及一般接觸者117名,各市、縣、區通過“四網”追蹤、隔離和管控及核酸檢測,無二代和死亡病例發生。
2021年5月31日,世衛組織將最早在印度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B.1.617.2命名為“德爾塔(Delta)”變體[3],廣州、瑞麗、南京[4]等地相繼出現德爾塔變異毒株聚集性疫情。2021年5月31日至10月22日玉林市累計報告1例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追蹤密切接觸者累計追蹤管理53人,密接者的密接538人及一般接觸者165人,各市、縣、區通過“四網”追蹤、隔離和管控及核酸檢測,無二代和死亡病例發生,實現“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目標。
玉林市全市常住人口579.68萬人,流動人口100.16萬人[5],是九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成員城市,是廣西最大、全國著名的僑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玉林市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采取了主動、嚴格的圍堵策略[6-8],并且結合我市自身的特點,通過路口交通網、醫療防治網和責任網迅速排查身體情況異常及來自疫區的重點人員,及時發現、報告并隔離治療確診病例,對所有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嚴格的隔離管理。同時啟動社區防控網對出現病例的小區進行嚴格的管控,對其他小區的進出人員進行嚴格的社區篩查、登記和管理工作。截至2020年2月23日,玉林市全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1例,無二代和死亡病例的發生,有效防止了病毒的進一步感染和傳播,顯示玉林市采取的防控措施是積極有效的。
2020年2月24日企業復工、學校復學以來,玉林市進一步落實、細化路口交通網、社區防控網、醫療防治網和責任網監測系統,加強了“四網”協同作戰。截至2021年5月30日,玉林市新增確診病例數為0,無癥狀感染者2例(其中1例為境外輸入),未經歷“復工復產復學”大潮帶來的二次疫情高峰。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后,玉林市新增1例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疫情防控形勢比較穩定,表明四級四網監測系統的應用在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效果顯著。
國內本土疫情呈零星散發和局部農村地區聚集性疫情交織疊加出現[9],暴露出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薄弱點,提示要加快補齊疫情防控短板弱項,將“市、縣、鄉、村”的四網監測系統進一步應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對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應對急性傳染性疾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