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15年年初,原告劉某、被告王某經人介紹認識。二人以男女朋友的身份相處數月后,按照農村習俗辦了結婚儀式,劉某將王某接到家中生活。因王某未達到法定婚齡,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王某在劉某家生活一段時間后,與劉某發生矛盾,離開了劉某家。雙方相處期間,王某的父母收取劉某給付的彩禮人民幣5萬余元以及一些黃金首飾、煙、酒等禮品。王某離開后,劉某提起訴訟,要求王某家返還彩禮。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人民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五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判決王某的父母返還劉某彩禮3萬元。
【評析】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人民法院法官高榮靜說,彩禮是指男女雙方締結婚約時,按照當地風俗習慣,一方或其家庭成員給付另一方的禮金及貴重財物。作為沿襲下來的風俗,彩禮存在的目的更側重于象征意義。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彩禮數額大幅度上漲,彩禮攀比之風愈演愈烈,不少家庭舉債支付高額彩禮。高額彩禮已成為很多男方家庭的負擔,并由此引發糾紛?!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此進行回應,為解決此類糾紛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這體現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的精神。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明確了應當返還彩禮的具體情形。
婚約財產糾紛案件,原則上以婚約雙方當事人為訴訟主體,訂立婚約的當事人為未成年人的,婚約當事人與其監護人為共同訴訟主體。訂立婚約的當事人為成年人,但與其父母共同生活,或者收受的彩禮交付給父母、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收受彩禮一方的父母仍是彩禮返還的主體。男方用家庭財產支付彩禮,男方的父母亦可作為請求返還彩禮的主體。
由此可見,彩禮是以結婚為目的附條件的贈予。本案中,雙方當事人未辦理結婚登記,舉辦了形式上的婚禮。男女雙方結婚是以長期穩定的共同生活為目的。劉某家因給付彩禮負債,導致家庭經濟困難,且劉某和王某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時間較短,如王某家不返還彩禮,將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如返還數額過高,則明顯不公平。故原告起訴被告,要求返還彩禮,人民法院予以支持,并判定彩禮按比例返還,這體現了對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適度保護。
摘編自《河南法制報》(2021-05-28 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