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學良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黨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朝著這個重要目標大力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今年8月16日在遼寧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能只是少數人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彰顯了我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生動詮釋了黨的宗旨所承載的深沉情感、厚重價值和人民期盼,是我們繼續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指明了共同富裕的路徑,激勵無產階級政黨開辟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要“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強調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明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重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更是鮮明提出,未來新社會的顯著特征就是“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恩格斯則指出:“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列寧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勞動者過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思想告訴我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終將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導致的剝削和兩極分化也將隨之消除,取而代之的將是共同富裕與所有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思想為我們黨開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前行之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原則。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理想。但是,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才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國發展富裕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這種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共同富裕道路作出了新的探索,對共同富裕的理論作了新的闡釋,對共同富裕目標作了新的部署。從作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莊嚴承諾,到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莊嚴宣示“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到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賦予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對我國現代化鮮明特征的深刻揭示。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理論實踐上的創新和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作出了深刻揭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現代化必須是高度自立自強而不是依附他人的現代化,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標明了我國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標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標明我國的現代化不僅經濟快速發展,而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使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標明了我國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走和平發展道路,標明了我國現代化是包容互鑒、合作共贏而不是封閉排他、國強必霸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方向。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緩解我國分配差距、為全球解決貧富分化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偉大創舉。財富的創造和分配是各國都面臨的重大問題。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搞了幾百年的工業化,經濟總量極大增長,但共同富裕問題仍未能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有的拉美國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當前,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階層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教訓十分深刻。習近平總書記振聾發聵地強調:“我國必須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切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而是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認真吸取世界上一些國家貧富分化的教訓,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進步保駕護航,為全球不平等問題的解決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指明了人類走向光明的社會理想和現實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理論,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科學解答,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這一重要論斷必將在中國現代化史、世界現代化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產生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現代化史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現代化史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道路;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新模式,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重新煥發蓬勃生機;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現代化,不僅揭示了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更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繼續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走得對、走得好、走得穩、走得遠的現代化。2022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制定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其中明確要“繼續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的時代課題。我們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繼續推向前進。一是要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奮斗,不斷把“蛋糕”做大做好。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切好、分好。要正確處理分配的關系,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堅持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發展與共享的辯證統一。盡快形成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相互支撐、相互配套的有機銜接機制和法律體系,優化供給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三是重點突出有效應對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四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共同進步。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要實打實地一件事一件事辦好,提高實效,沿著從局部到整體、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逐步實現。只要我們順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