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志紅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指出:“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這句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既接續歷史又映照現實、指引未來。
“雖九死其尤未悔”,中華民族的昨天是一部“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救國斗爭史。“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中國共產黨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穿越了重重關山、漫漫征途,一個“難”字折射出中華民族昨天的艱辛曲折。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通電號召:“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點血!”毛澤東指出:“我們黨嘗盡了艱難困苦,轟轟烈烈,英勇奮斗,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里的期盼,“八女投江”時的大義凜然,“狼牙山五壯士”的氣壯山河,趙一曼泣血寫給兒子的《示兒書》,楊靖宇犧牲前的話語“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無數革命先烈“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八千里路云和月”,中華民族的今天是一部“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興國奮斗史。征途漫漫,唯有奮斗。張思德為人民的利益英勇犧牲,焦裕祿把生命奉獻給蘭考人民,孔繁森一腔熱血灑在高原,廖俊波甘做人民的實干“樵夫”,王進喜為石油事業甘做“鐵人”,錢學森為航天事業披荊斬棘,鄧稼先為中國核武器研制獻身,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撫今追昔,那個積貧積弱、戰亂頻頻、民不聊生、封閉落后的舊中國一去不返,一個文明進步、人民幸福、和諧穩定、開放自信的新中國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從打破封鎖圍堵到戰勝地震洪水,從抗擊嚴重疫情到應對金融危機,從全面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戰略,從綠色生態發展到大國重器問世,從堅持獨立自主到實現共建“一帶一路”,中華民族櫛風沐雨、攻堅克難,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奇跡。
“踏平坎坷成大道”,中華民族的明天是一個“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偉大復興。“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我們要以趕考人的清醒自覺,堅定“九個必須”的根本要求,堅決做到“十個堅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73載風雨兼程、73載山河巨變,人民共和國再一次屹立在新的歷史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已經走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只要我們黨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14億多中國人擰成一股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鍥而不舍走下去,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我們要汲取歷史智慧、奮力砥礪前行,深情禮贊中國的昨天,深刻把握中國的今天,豪邁展望中國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