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國華
從2018年起,云南省每年投入36億元用于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推動九湖從“一湖之治”向“全域聯治”轉變。大理市跳出洱海抓保護、走出流域謀發展,實施“大(理)祥(云)?。ㄉ剑币惑w化統籌,把流域內的產業發展和人口壓力向外疏解。今年4月底,云南開始對九大高原湖泊實施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和綠色發展區“三區管控”。
既有雷霆舉措,也下繡花功夫。云南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狠抓水、氣、土治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護好綠水青山。目前,云南受污染耕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別達90%和100%,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提升至50%以上。由此不難看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前些年,個別地方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出現了“先污染再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象,老百姓呼吸清新空氣成奢望,飲用安全潔凈水有困難,既嚴重損害群眾身體健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成空談。而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科學發展,注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的一些地方,不僅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而且河流清澈見底,全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增長。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通常情況下,生態環境投入并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只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才能既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又解決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問題。云南省的實踐證明: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讓自然資本大量增值。在這個問題上,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而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绷己蒙鷳B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切實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