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指導意見(2022—2025年)》(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強制免疫動物疫病的群體免疫密度應常年保持在90%以上,應免畜禽免疫密度應達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高致病性禽流感:對全國所有雞、鴨、鵝、鵪鶉等人工飼養的禽類,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疫苗,進行H5亞型和(或)H7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對供研究和疫苗生產用的家禽、進口國(地區)明確要求不得實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的出口家禽,以及因其他特殊原因不實施免疫的,有關養殖場(戶)逐級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同意后,可不實施免疫。
口蹄疫:對全國有關畜種,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疫苗,進行O型和(或)A型口蹄疫免疫。如,對全國所有牛、羊、駱駝、鹿進行O型和A型口蹄疫免疫;對全國所有豬進行O型口蹄疫免疫,各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是否對豬實施A型口蹄疫免疫。
小反芻獸疫:對全國所有羊進行小反芻獸疫免疫。對于開展非免疫無疫區建設的區域,經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同意后,可不實施免疫。
布魯氏菌病:對種畜以外的牛羊進行布魯氏菌病免疫,種畜禁止免疫。各省份根據評估情況,原則上以縣為單位確定本省份的免疫區和非免疫區。免疫區內不實施免疫的、非免疫區實施免疫的,養殖場(戶)應逐級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同意后實施。各省份根據評估結果,自行確定是否對奶畜免疫;確需免疫的,養殖場(戶)應逐級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同意后實施。免疫區域劃分和奶畜免疫等標準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確定。
包蟲病: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重點疫區對羊進行免疫;四川、西藏、青海等省份可使用5倍劑量的羊棘球蚴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開展牦牛免疫,免疫范圍由各省份自行確定。
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可根據轄區內動物疫病的流行情況,對豬瘟、新城疫、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牛結節性皮膚病、羊痘、狂犬病、炭疽等疫病實施強制免疫。
1.制訂免疫計劃 各省份按照本意見要求,結合防控實際(含計劃單列市工作需求),制訂本轄區的強制免疫計劃,報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備案,抄送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并在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門戶網站公開。對散養動物,采取春秋兩季集中免疫與定期補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規模養殖場(戶)及有條件的地方實施程序化免疫。
2.實行“先打后補” 各省份可采用養殖場(戶)自行免疫、第三方服務主體免疫、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全面推進“先打后補”工作,在2022年年底前實現規模養殖場(戶)全覆蓋,在2025年年底前逐步全面停止政府招標采購強制免疫疫苗。
3.加強技術指導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制定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技術指南,組織開展省級免疫技術師資培訓。國家獸醫參考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區域實驗室和各省份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持續跟蹤病原變化和流行趨勢,為各地免疫方案的制定、疫苗的選擇和更新提供技術支撐。各省份要組織做好鄉鎮動物防疫機構、村級防疫員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免疫技術培訓。疫苗及診斷試劑供應企業要做好培訓、技術服務等工作。
4.做好免疫記錄 養殖場(戶)要詳細記錄畜禽存欄、出欄、免疫等情況,特別是疫苗種類、生產廠家、生產批號等相關信息。鄉鎮動物防疫機構、村級防疫員要及時做好免疫記錄、按時報告,確保免疫記錄與畜禽標識相符。
5.落實報告制度 各省份按月報告疫苗采購及免疫情況。在每年3—5月、9—11月春秋兩季集中免疫期間,對免疫進展實行
周報告制度。各省份要明確專人負責匯總、統計免疫信息,按時報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評估免疫效果 各省份要加強免疫效果監測評價,堅持常規監測與隨機抽檢相結合,對畜禽群體抗體合格率未達到規定要求的,及時組織開展補免。對開展強制免疫“先打后補”的養殖場(戶),要組織開展抽查,確保免疫效果。農業農村部將組織開展定期檢查,視情況隨機暗訪和抽檢,通報檢查結果。
《意見》要求各地要密切關注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進展,及時報告新問題、新變化。農業農村部將根據防控工作需要,結合各地實際,適時調整優化強制免疫有關要求并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