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416000) 田建華
筆者隨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組織的2021年茶葉湘軍高質量發展考察團,于2021年7月11日至14日到浙江省安吉縣考察,先后考察了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安吉遞鋪玉茗茶場,與安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座談,全面了解了安吉白茶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通過分析安吉白茶發展的成功模式,總結幾點作為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黃金茶產業發展的啟示。
安吉白茶是少見的光溫敏感型茶樹良種,屬綠茶類,其葉張玉白,葉脈翠綠,沖泡后成鳳羽狀,滋味鮮,回味甘甜,具有茶葉少見的高氨低酚的特點,其氨基酸含量為6%左右。安吉白茶的發展是從20世紀80年代在安吉縣大溪村發現的一棵野生白茶樹開始,經過品種繁育、種植擴面、品牌推廣、產業轉型等歷程,到2020年,安吉縣安吉白茶種植面積達1.33萬公頃,年產量1950噸,年產值27億元,全縣茶產業年綜合產值達48億元。以發展白茶產業為依托,當地人均年收入從1997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4.9萬元。全縣有年銷售額上億元的茶葉企業1家、上千萬元的茶葉企業11家、上500萬元的茶葉企業4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45家,安吉白茶產業鏈從業人員20 萬人,白茶產業為全縣年人均增收約7000元。
1.高質高效茶園管理模式 安吉遞鋪玉茗茶場的茶樹生長健壯,整個茶園面積1.87公頃,年收入可達70多萬元。該茶場每年只采一季春茶,采茶期一般是3月15日至5月5日,每667平方米可采十余千克一芽一葉鮮葉,清明節前的鮮葉價格為每千克3000元,最低為每千克800元。該茶場在茶園管理上實行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在茶園環境上高投入,茶園行道栽植桂花樹,山下平地栽植樟樹,讓茶葉吸收桂花香、樟樹香,提升茶葉品質;在田間管理上高投入,茶園不施用化肥,每667平方米施用優質餅肥150千克,每年人工除草4次。不斷摸索改進,提高茶葉品質,該茶場使用雙層攤青槽,采用一次性殺青理條,利用烘培機干燥提香。以安吉遞鋪玉茗茶場的茶葉生產模式為基礎,制定標準化茶葉生產技術規程,并在全縣推廣標準化生產,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把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普及到人、到戶、到園,通過茶場高質量的生產,為安吉白茶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建企業集群帶動模式 安吉白茶品牌下的龍王山、宋茗、芳羽、極白、藝福堂等十多個知名子品牌形成的企業集群,推行機械化、組織化、標準化生產管理,確保品牌產品的品質和良好效益,促進了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以龍王山為例,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該公司已成為一家集茶樹種植、茶葉加工、銷售及研發于一體的現代化茶葉企業,成為茶行業知名品牌,產品暢銷全國25個省份,年銷售量20噸以上。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涉及50余戶、200余公頃。通過訂單生產模式,積極幫扶帶動周邊茶農,指導分散小戶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解決生產中的農資、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難題,收購合作基地的全部產品,帶動分散小戶進行代加工及銷售,提高了散戶小戶的茶葉產量、產品質量,增加了經濟效益。此外,該公司茶葉的采摘、加工及銷售為當地農民提供了1300個就業崗位,成功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公司附近600余戶茶農年收入近1.8億元。
3.公用品牌建設整體推動發展模式 “安吉白茶”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呈逐年遞增趨勢。從2010年的20.36億元,一路攀升到2021年的45.17億元,品牌價值增長了24.81億元,“安吉白茶”也成為浙江省首個獲得“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三重認可和保護的茶葉品牌。2021年,安吉縣以打造安吉白茶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安吉白茶產業全域、全程數字化轉型升級,上線運行浙江省首個地市級大數據集成平臺——安吉白茶“浙農碼”,實現了品牌和展示信息的可控管理。此外,通過劃定安吉白茶保護區,實施分級保護管理,強化原產地品牌保護,形成了“政府引領、協會監管、共同參與”的品牌管理體系。安吉白茶實現了從無牌、創牌到名牌的蝶變,被中國茶界譽為綠茶的奇跡,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
1.提升茶葉標準化基地占比 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一是發揮品種資源優勢。立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黃金茶品種資源優勢,積極開展黃金茶、古丈毛尖的新株系、新品種選育和應用,加大保靖黃金茶1號、黃金茶2號、黃金茶168號的推廣。二是穩定產業面積。將茶葉基地面積穩定在6.67萬公頃左右。三是基地提質。首先要確定黃金茶生產模式,建議以優質綠茶為主,適當生產一定量的紅茶,圍繞提高春茶產量與質量,在生產上制定相應的培肥管理、立體采摘修剪等技術措施。通過實施百千萬基地提質工程,實現優質標準化基地70%以上,生態有機茶園2萬公頃以上。
2.培育龍頭企業集群 做好大中型企業集群的培育,全州圍繞茶葉優勢產業鏈建設,聚焦提高龍頭企業的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集中力量培育龍頭企業集群,實施一企一策,重點培育5家銷售額過億元的龍頭企業、20家銷售額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培育10家國家級示范社、20家省級示范社。
3.建立茶葉品牌體系 目前中國茶業的發展正從企業品牌單打獨斗走向區域產業融合,通過整合營銷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母子品牌協同發展模式是現階段諸多茶葉產業謀求發展與轉型的選擇。建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產業統一全州區域公用品牌,建立“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體系,實施一體化戰略。以茶博會等各類活動為契機,全力推介做強做大“湘西香伴”“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黃金茶”“十八洞黃金茶”等品牌,打響“中國黃金茶之鄉”金字招牌;深度挖掘湘西茶文化,講好湘西茶故事,實施茶葉創品奪牌工程。
4.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大力推動茶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集觀光、體驗、休閑為一體的茶旅結合新業態,讓茶園變景區、茶農變導游。著力打造茶葉小鎮、茶旅莊園、茶旅精品線路等;打造隘口—黃金村、牛角山—紅石林、十八洞黃金茶、紅巖溪等集休閑觀光、茶葉種植采摘、加工展示、品茗為一體的茶旅融合示范區;支持舉辦茶藝大賽、茶王爭霸賽等茶事活動;在現有20萬涉茶人口基礎上,培養10萬名專業茶人;加強對茶史、茶俗、茶歌、茶藝等茶文化的研究和應用,更好地助力茶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