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赫山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413000) 冷奏凱 孫浪
為切實掌握益陽市赫山區漁業發展現狀,深挖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十四五”時期水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依據,益陽市赫山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組織水產技術人員通過座談和走訪的形式對全區漁業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基本情況 全區現有水域面積20600公頃,其中外河天然水域10000公頃,區內可養殖水域10133公頃,未利用面積467公頃。2021年水產品總量3.01萬噸,生產魚苗5.5億尾,漁業總產值10.82億元。有規模養殖場(戶)227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4個,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個,苗種繁育場3個,注冊魚產品商標3個,水產品加工商標3個。
2.養殖模式 ①池塘精養高產模式。主要養殖品種為四大家魚、鯽魚,部分套養鱉、鱖魚、黃顙魚、鱸魚等,每667平方米產量1000千克、產值15000元、純利潤5000元。②稻-蝦-魚綜合種養模式。大戶(家庭農場)18戶,綜合種養面積4133.3公頃,每667平方米產值3551元、利潤1900元左右。③稻-蛙種養模式。大戶53戶,集中在泉交河鎮、筆架山鄉、新市渡鎮,種植面積76.9公頃,每667平方米產量10000千克、產值28000元、利潤10000元左右。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經營主體18個,年接待游客81210人次,年收入872萬元。⑤特種水產高效養殖模式。大戶16戶,養殖面積35.6公頃,主要養殖鱉、黃顙魚、南美白對蝦等品種,每667平方米產量1000千克、產值36000元、利潤10000元。⑥種業發展模式。全區苗種生產單位3家,年生產四大家魚水花魚苗能力基本穩定在5億尾以上,年生產特種苗種2000萬尾以上。⑦大水面人放天養模式。按照水域承載力確定適宜的放養品種、數量、放養比例、捕撈量和時間的生態養殖模式。赫山區100公頃以上大水面共4個。⑧水庫漁業生態養殖模式。全區大中型水庫基本上退出了養殖功能。
1.品種結構趨于優化 赫山區水產新品種、新模式不斷更新,名特優品種養殖產業發展勢頭較好,全區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3733公頃,占全區養殖水面的39%,稻-蝦-魚綜合種養、魚-鱉共養等特色明顯,效益可觀。
2.養殖大戶增多 蘭溪鎮四門閘村,現有魚鱉結合養殖戶達110戶,占全村農戶的30%左右,甲魚養殖面積36.7公頃,年產值3300萬元,占農民家庭收入的60%左右。以歐江岔鎮白沙寺村稻蝦示范基地為中心的白沙稻蝦養殖村和牌口稻蝦養殖村,共有稻蝦養殖大戶23戶,面積547.2公頃,稻谷年產值1273萬元,蝦年產值1806萬元。
3.漁業生態指數提高 ①優質原種苗種普及越來越廣。養殖戶對具有苗種生產許可證且信用度高的苗種單位接受度越來越高,保障了苗種質量優質安全健康。②漁業用藥明顯減量。按國家用藥標準,禁用藥完全不用,常用藥堅持正常標準減量使用,有效降低了漁藥殘留。③傳統商品配合飼料使用量有所減少。生物發酵料、天然飼料使用量增加,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4.休閑漁業穩步健康發展 利用地理優勢,發展休閑漁業,休閑漁業一直穩步健康發展。這次調查的龍光橋鑫仔灣農家大院、君懿家庭農場等休閑釣魚基地,年均接待游客上萬人次,收入在百萬元至千萬元之間,給周邊農戶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效益明顯。
1.水域資源未充分利用 通過調查,赫山區水域資源利用率不高,精養池塘名特優養殖發展勢頭不強,養殖新技術普及率不高,全區60%以上池塘基本上以四大家魚為主,效益不高。
2.水域生態環境惡化,面源污染嚴重 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氮、磷有機物污染,城鎮生活污水、漁業養殖尾水的排放,魚類養殖密度加大和飼料的大量投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加重,嚴重影響了水域生態環境。
3.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通過調查,漁場設施老化,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較落后,漁場管理渙散,再加上近年來負債經營現象普遍,導致養殖戶養殖積極性不高,投入減少。
4.養殖風險加大 養殖戶受市場風險、病害增多、氣候因素、自身養殖經驗技術等影響,養殖效益不佳。主要體現在:養殖品種免疫力下降,成本投入過大,生長效果不明顯;電力不穩,電壓不足,導致增氧設備不能同時開啟,泛塘事故頻發;養殖病害頻發,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極端天氣影響,水質變化無常,導致多種魚病的發生。
5.合作共贏、抱團經營的理念不明確 全區水產養殖組織化程度不高,更無龍頭企業帶動,未形成品牌,苗種銷售、成品上市各自為政,價格差異大,信息閉塞,效益不明顯。
6.休閑漁業無品牌,服務特色有待提高 作為休閑漁業基地,基本上都沒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千篇一律,且多為一家一戶一園分散經營,不能將養殖、釣魚、觀光、銷售、休閑有機結合起來,導致服務質量難以提升。
7.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有待發展壯大 赫山區主要生產以四大家魚為主的大宗淡水魚類,水產品加工量與生產量比例失調,加工品種少、技術含量低、多頭管理等現象較為突出,精深加工關鍵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導致赫山區水產加工企業普遍加工規模小、產品種類少。全區在精深加工、冷凍冷鏈基地建設以及電商物流平臺建設方面有待加強。
1.政府部門 ①應設立適當的獎補資金,促進養殖主體規范養殖模式、食品安全保證、尾水排放等行為,推動水產業的高質量發展。②嚴格落實水域灘涂養殖規劃,建立基本養殖水域的保護措施和水域占用補償機制,充分利用豐富的水域資源,突出重點和地方特色,扶持打造“一鎮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基地建設。③引導社會資本將人才、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注入,加快建成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鼓勵社會資本與政府、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促進漁業生產轉型升級。④出臺政策,大力扶持精養池塘的升級改造和尾水處理設施設備的建設,加快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和水產養殖大棚建設等;加大數字漁業、水產加工業的投入,積極發展現代漁業。⑤加大技術人才引進,加強水產養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與學校和科研單位開展合作。
2.主管部門 ①多渠道積極爭取資金,爭取財政支持。②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加大技術指導、交流、培訓力度;因地制宜引導發展特色養殖骨干基地,重點引導規模場、集中連片養殖大戶發展特色突出、經濟效益較好的養殖品種。③積極推動水產養殖技術標準化,積極推廣水產實用新技術。④培育壯大種業企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育種創新、良種繁育等能力建設,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建立現代漁業種業體系。⑤牽線搭橋,組建產業聯盟、專業合作組織,搭建平臺,把政策、資源、科研成果轉化引入基層。⑥加大對水產加工企業的扶持,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水產品加工比例、種類,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3.養殖戶 ①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加大投入,夯實基礎,創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環保的水產養殖路線。②加強項目對接,爭取支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③敢于嘗試,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特”生產基地,利用初步形成的基地特色,完善科技支撐體系、生產服務體系、品牌與市場營銷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建立利益聯結緊密的運行機制。④養殖戶要加強學習,掌握養殖關鍵技術,比如:如何調水、調底質,如何防病等。⑤挖掘潛力,優化漁業產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水平實行多品種混養和輪養,加強養殖業的地域獨特性,提高經濟效益。⑥保證養殖品種的質量安全。建立科學的養殖操作流程;引進先進的質量監測系統和模式,為水產品提供更加完善的質量保證;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實行更加嚴格和規范的管理,保障水產品的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