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410024) 梅昌偉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強化人才支撐。在深入推進城鎮化、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的背景下,未來鄉村到底是凋敝的故園,還是興旺的家園,人是決定性因素。筆者近期前往臨澧縣烽火鄉就鄉村人才振興開展了深入調研。
臨澧縣烽火鄉下轄行政村21個,總人口2.52萬人,總面積84.8平方千米,糧食種植面積2666.7公頃,經濟作物以油茶和香水柚為主,是典型的農業大鄉。近年來,由于缺少帶頭人引導和必要的技術指導,烽火鄉產業發展雖有良好的基礎,但總體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長足發展動力稍顯不足。
1.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鄉(鎮)政府、農業事業站所、醫療衛生機構等單位,年齡結構斷層嚴重,缺乏年輕的農技專業人才,農技推廣發展緩慢,經營管理人才和村級管理人才培養力度不足。烽火鄉農業、水利、林業等事業站所人員不足10名,大多為“60后”,且基本沒有中級職稱;全鄉177戶種糧大戶中,年齡超過50歲的約占68%。
2.干部隊伍薄弱 導致干部隊伍“薄弱”的原因,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但歸根結底還是“差人”“差待遇”。從編制上看,烽火鄉農業編制(含農業、畜牧、林業、水利)共14個,實有在編在崗8人,均為事業單位管理和工勤編制。2001年以前,每年鄉鎮的農技干部都有提拔解決行政干部身份的機會,機構改革后,農技干部提拔解決行政干部身份的機會減少,鄉鎮農技專干調動工作的可能性減小,出現了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況。
3.綜合素質偏低 基層農業人員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高學歷、高職稱人才比例偏低,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農村人才匱乏。烽火鄉有黨員1100人,本科以上學歷僅占3.1%,高中及以下學歷占96.9%。大部分本科學歷還是“非農”專業,對農業知識知之不多。另外,知識老化嚴重,與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有差距,缺少相應培訓教育渠道。烽火鄉每年召開各類培訓12次,其中涉農培訓僅1~2次,且培訓范圍局限于村支部書記、少數農業大戶等特定人群。
1.“留不住人”,人口外流嚴重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離開農村涌向城市,有一定專業技能和知識儲備的專業人才也大多選擇流向外地優勢產業,許多本地人才學成后也不愿回到農村工作。待遇偏低是人員流失的重要原因。
2.“招不到人”,專業人才難招 受傳統的思想觀念影響,學農的專業人才并不多,導致農業專業人才更加難招。而招進來的年輕干部普遍傾向于來鄉鎮鍛煉幾年,然后通過各種途徑調走。如烽火鄉應有的14人農業隊伍中,有4人因借調等原因未留在鄉政府工作。
3.“管不了人”,用人機制不活 用人機制不靈活,農村人才的管理缺乏統一有效的領導,出現多頭管理現象,組織、農業、人事、科協等部門都有管理職責卻沒有形成合力。另外,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人、財、物“三權”下放到鄉政府后,縣級業務部門只負責業務指導,而大多農技人員還要參與其他工作,如拆遷、信訪、扶貧、安全生產等,業務工作難以協調。
4.“引不來人”,創業吸引力不夠 鄉鎮在吸引人才上雖然制定了相應的待遇保障和激勵措施,但在落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對返鄉創業人員的服務與支持尚不到位,對“想回來的人”的吸引力也不足。此外,鄉鎮針對“三農”知識的培訓還停留在知識講座、開會培訓、發放宣傳手冊等傳統方式上,方式簡單且效果有限,完善的、持續性的、系統的農技知識培訓機制尚不健全。
1.要讓“能人”走回來 一是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完善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一輪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引導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加入高素質農民隊伍,借助“智慧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催生一批新型高素質農民。探索建立以鄉(鎮)為單位的“農民夜校”,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工作,通過彈性學制開展繼續教育。二是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適度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如市一級可以探索開展職業農民的職稱評定試點工作,健全鄉土人才評聘機制。鼓勵優秀農業技術人才深入基層一線參與生產和實踐,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種養大戶”“流通大戶”“土專家”“田秀才”請進課堂,綜合用好教育培訓資源。三是創新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發展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推行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探索“三下鄉”升級版。
2.要請“賢人”站出來 一是倡導新鄉賢文化建設。當代鄉賢的內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僅僅指“在場”的鄉賢,許多“不在場”的鄉賢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回饋家鄉,支持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從政府到個人要努力達成共識,重視和提高對鄉賢文化建設的自覺性,積極培育和爭當新鄉賢。二是要鼓勵在外鄉賢回鄉落地生根。從實際情況看,鄉賢回歸還面臨住房、用地、養老等現實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回鄉的可能性、積極性。要進一步完善戶籍、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房和宅基地等制度與政策,回流到農村居住的城市人口也可享有與農村居民同等的有關權利。三是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鶎狱h組織是我們黨執政的“神經末梢”,必須要準確傳遞中樞指令,當好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鶎狱h組織書記是推進鄉村治理的“領頭雁”,不能讓他們既出力又吃虧,要讓他們有干頭、有盼頭、有勁頭,同時要讓黨員有榮譽、有責任、有動力、做表率,做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3.要把“外鄉人”引進來 一是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深入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健全種植業等領域的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二是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等下鄉擔任志愿者,通過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探索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要發揮群眾性團體組織、民主黨派的優勢和力量,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弱勢群體關愛等。三是進一步完善相應制度保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民轉化為市民提供更大的轉移空間。探索農村宅基地改革,一方面要禁止工商資本下鄉大修大建及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另一方面要適度放活合理合法的農民房屋使用權流轉,引導社會資本入鄉創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改革農村基礎教育模式,大力推行農科教相結合,發展各級各類中等職業教育。要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把鄉村建設成為與城市共生共榮、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