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410005) 肖杰夫
近年來,湘陰縣積極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先后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
1.堅持全程監管,系統“治臟”一是全鏈建體系。統籌建立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收運體系,投資3.7億元建成城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19座、村收集點153個,配置收運車691輛、戶用分類垃圾桶13.2萬套,形成農村垃圾收集、處置工作閉環。二是全程抓管控。全縣210個村愛衛協會積極履職,全域全時加強衛生管控;聘用鄉村保潔員2121名,做到垃圾日清日潔。持續推進無違章亂搭亂建、無非法噴貼廣告等環境“十無”治理,農村生產生活井然有序。三是全域減增量。制定農村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和餐廚垃圾“四分”處理機制,以金龍鎮和縣級以上示范村(社區)為先導,梯次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目前,全縣共建設農村垃圾分揀和資源化收集處理站190個,發動群眾積極實行垃圾分類,分類減量覆蓋率達90%。
2.堅持聚焦重點,分類“治水”一是整治溝渠塘壩清水體。以“四亂”整治為抓手,以水利設施建設為保障,以水溝塘壩、灌溉渠道為重點,清淤疏浚,杜絕亂采、亂建、亂堆、亂占現象,確保水流暢通、水面清潔,消除黑臭水體。近三年來,共清淤疏浚溝渠6738.8千米、塘壩4436口,完成“四亂”整治307處,打好了“碧水”攻堅戰。二是抓實廁所革命治水源。建立“統一改造標準、統一規劃放樣、統一培訓施工、統一驗收獎補”的“四統一”機制,嚴把改廁選址、材料、隊伍、技術、驗收“五關”,累計改造無害化廁所5.35萬戶,使用維護率達95%,有效保障了農村居民用水、飲水和地下水源潔凈。三是集中處理污水凈水質。加大資金投入,新建集鎮污水處理廠14個,鋪設鄉鎮污水管道405千米;完成6個生活污水排放口、13個重點村整治,從根本上遏制了農村生活污水亂象。
3.堅持綜合施策,精準“治污”一是大力防控養殖業污染。立足生豬、水產大縣實際,完善養殖業“三區”規劃,狠抓養殖場退出和污染源管理。湘陰縣累計關停畜禽養殖場1120戶,環保改造規模養殖場和專業戶996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2%。積極推進精養魚池改造,推動綜合種養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共建設稻漁綜合種養基地6573.3公頃。二是積極防控種植業污染。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健全秸稈收集儲運體系,采取秸稈還田和肥料化利用、秸稈堆漚腐熟還田等措施,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6%。三是有效防控廢棄物污染。建立農業生產廢棄物鄉鎮收集中心15個、村級收集點187個,有效降低農藥廢棄物對農業生產、農村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農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4.堅持群眾主體,源頭“治本”一是以思想引領增強自主意識。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強化黨員、村干部的帶頭意識,綜合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五老一新”(老黨員、老專家、老教師、老戰士、老模范、新鄉賢)等的表率作用,帶領農民群眾推進移風易俗、提升健康意識、改進生活方式。二是以村規民約推動自覺行動。指導全部村(社區)完善了村規民約,將村莊規劃、衛生保潔、傳統保護等納入其中。健全村組戶三級獎評機制,促進農民落實“門前三包”制度。通過群眾的主體創造,全縣共創建省級和市級美麗鄉村37個、美麗屋場675個。三是以協會建設促進自我管理。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愛衛協會、紅白理事會等村民理事會機構,健全民議、民籌、民辦、民管議事機制。近幾年來,在協會的組織下,全縣村民自覺繳納保潔費73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