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離世已近六十年,可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常在我腦海中浮現。他慈祥溫和的態度和樂觀豁達的性格給我印象尤深。如今他安息在上海近郊青浦的福壽園,以往清明時節,年逾九旬的老母親會率領兒孫十余人前往掃墓,如今母親也已作古,我只能在大洋彼岸以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先父孫雪泥(1888年-1965年),名鴻,字述生,又字翠章,別號枕流居士,江蘇松江(今屬金山亭林)人。他的名字可能源于宋人蘇軾的名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似乎也是先父淡泊一生的寫照。
據老人們說,他從小心靈手巧,五歲就能剪紙,據大姐紅梅在一篇紀念父親的文章中說:父親手持小剪,隨意裁成花卉或動物之形態。經年累月,積一巨缸,供鄰女刺繡時擇取。父親十六歲起學國畫,山水畫宗法唐代盧鴻,兼取各家之長。
父親出于對美術的摯愛和謀生的需要,經過數年艱苦創業,摸索出一條讓藝術和實用完美結合的路徑:他于1917年創辦上海生生美術公司,以名畫家和自己的作品,精心印刷制作日歷、團扇等文化產品,還出版了《世界畫報》等頗有影響的美術刊物。1928年采用新制版工藝印刷《良友畫報》,十分精美。他曾在《笑畫》畫刊中親自創作長篇連環漫畫《馬浪蕩改行》,針對舊社會弊端加以辛辣的諷刺與鞭撻。1935年他在自己主編的《俱樂部雜志》上畫了一幅《樹倒猢猻散》的插圖,大樹上攀滿了猴子般的小人物,有些掮槍扛炮,有些駕車駛船,樹杈中有一涼亭,坐著一對男女,樹根畔,一個穿和服的日本人正在揮斧砍伐。國民黨要員看到此畫,旋即下令禁止該刊出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他熱愛新社會,作為上海代表出席了第一屆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歷任上海畫片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等。
他一生喜愛旅游,飽覽名山大川,足跡還留在了南洋、日本。他從大自然美景中汲取藝術精華,揮灑在詩畫之中。先父在詩畫藝術中追求淡雅寧靜的意境,除了畫雄山大川外,更擅長園林佳景,梅蘭竹菊、歲寒三友均為他所愛。母親菜籃子里的鮮魚活蝦、清水大蟹、時鮮蔬菜不時也會置身于父親的畫面上,甚至民間工藝品泥娃娃、布老虎之類,也可入畫,足見父親童心猶在,樂于創新。
父親尤其偏愛畫梅、詠梅,陶醉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氛圍中,著意頌揚梅的高潔。他的畫往往與題詩交相輝映,互補成趣。他是中國畫院上海分院的首批畫師之一,畫院經常組織畫師們到農村、工廠、名勝古跡去體驗生活,他總是特別興奮,隨身帶著寫生本,搜集素材,帶回家的一沓沓畫稿、詩稿給他提供了不少創作靈感。在他的《雪泥詩集》中有首詩體現了他追求寫真、銳意創新的繪畫風格:
浮水沉煙潑墨新,濃淡分處見精神,
若求形態能生動,第一研求物性真。
不受拘虛意自新,如何紙上畫真真,
只嫌皮相柔無骨,直把衣冠裹木人。
父親孫雪泥生平作品甚多,人們評論他的蔬果小品別有韻致。他的作品《春江上木排多》和《蔬菜梅花》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西郊農事好》入選1960年全國美展。1962年8月,畫院為他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展出百余幅精品,如《漁業豐產》《故鄉新貌》《井岡山》《揚州瘦西湖》及花卉蔬果小品等,觀眾反應良好,當時各大報紙均有文章評介,認為他對各種藝術兼收并蓄,藝術造詣頗深,已自成風格。在沈毅先生的一篇評論孫雪泥詩畫的文章中說:“涉足山川勝跡,作畫賦詩,韻味瀟灑脫俗……”行家評論他的國畫“秀雅絕倫”,是自學成才的名畫家。
最近一位好友告訴我,在百度網上,他打入我父親的名字,發現不少網頁登載了有關父親的文章和他的國畫。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試了一下,果然如此。除了百度外,新浪和東方網等也差不多。我通過網上介紹,對父親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如在北京榮寶齋一次精品拍賣會上有一幅陸儼少和孫雪泥合作的《塞外風光》,引起收藏界的廣泛關注,行家評論陸儼少的山水畫是“五百年一人而已”,評論我父親:“工山水、花卉,尤擅鱗介、蔬果、梅花的孫雪泥,其山水畫繼承云間畫派,花果則宗明代孫克弘,所作風景和蔬果,淡雅秀逸,頗有韻致。因此畫中孫雪泥所作塞外風光,極具云林特色:畫法墨色清淡,用倒鋒,有輕有重,以干帶毛的‘渴筆’畫山石樹木……簡中寓繁,用筆似嫩實蒼……兩人合作,卻已臻天衣無縫,爐火純青之化境。”
在榮寶拍賣網上有一幅孫雪泥的《雅集圖》,上有他的一首詩:
人間仙苑偶停云,品硯摩壺與羨君。
如見當年甦學士,流連寒碧坐斜曛。
他在畫中附短文解釋:唐云蓄紫砂壺,古硯,出入常攜。辛丑春日,余與君對坐甦(蘇)州留園之仙苑停云樓下品茗。樓乃新中國成立后新建。同坐者有邵洛羊,沈邁士,俞子才,朱屺嶦,郁文華,葉露園,來楚生。日曛始散。留園又名寒碧山莊。
此幅珍貴的《雅集圖》在2004年6月的榮寶精品拍賣會上以人民幣30800元成交。
行家評論孫雪泥的詩:清新活潑,平易而富風趣,如“送窮有賦何須續,人比梅花更耐寒”“雨余石筍龍鱗活,風過瓷盆佛手香”等佳句。他們認為孫雪泥的書法:疏疏落落,大大小小,似乎很不勻稱,但通體觀之,卻覺得結構行款,十分舒適,無深厚功力,不克臻此。
十年特殊時期,父親嘔心瀝血創作的詩畫及收藏的精品悉數丟失,幸虧上海畫院尚有十來幅畫珍藏,如《故鄉新貌》《舊地新猷》《茨坪殘雪》《甘香》《翠點冰盤食有魚》及梅花蔬果小品等,我們子孫輩只能去畫院拍照留念。如今從互聯網上又看到父親的二百余幅遺作,行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我想,先父在天之靈一定會感到無限欣慰的。
作者簡介:孫白梅,女,上海人,加拿大中國筆會和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會員,原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曾為《星島日報》寫萬花筒專欄。散文、隨筆、微型小說等多發表于加拿大多倫多報刊和上海《解放日報》電子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