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人將一汝窯天青釉盤口鼓腹弦紋長頸瓶收入囊中,使我有幸觀瞻,今天就來講講北宋汝瓷之舊知新見,對此珍品做一番鑒賞。
汝窯,居宋“汝、官、哥、鈞、定”五大窯之首,素有“汝窯為魁”之稱。由于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窯窯口之謎一直未解,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答案。
汝窯瓷造型古樸大方,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其釉色,隨光變幻,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有著“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多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世人贊其“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可與商彝周鼎比貴。
汝窯自創世以來,關于汝瓷的記載就一直存在于歷朝文獻中。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又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
清康熙年間翰林學士高士奇《歸田集》:“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瓷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
古人言之鑿鑿,可惜古代文獻沒有如現代藝術書籍之高清圖版,可以文字對照圖片,輔助認識。因此,雖古人文字優美,描述生動,聞之者如我輩后人,對于宋汝瓷器的特征細節,依然若隱若現,有如隔霧觀花。當今各大博物館所藏宋汝,見之均在三尺之外,隔窗透空,其色、質、狀之細節,均難審辨,更談不上與古代文獻進行比對研究了。
2020年前后,友人從海外拍回一件天青釉盤口鼓腹弦紋長頸瓶(以下簡稱長頸瓶),其概況如下:盤口有殘,圓足微外撇,平底,滿釉,底有5個芝麻狀支釘痕。鼓腹,腹肩兩道弦紋。長頸,頸略歪,頸上四道環狀凸起,如竹節。瓶身內外施天青釉,遍布開片。長頸竹節部,弦紋,圈足處可見使用磨損痕跡;其色、質、形、藝、韻等頗合宋汝之判,如下分論之。
賞其色,青如天
汝瓷的天青釉色是一種復合釉色,是由汝州本地含有鐵等多種元素的天然礦物釉料,加上傳說中的瑪瑙,在還原氣氛中產生窯變而形成的。因有窯變不可控因素,汝窯色澤深淺不一。
汝窯長頸瓶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后,云開霧散時,澄清的藍天上泛起金色陽光;而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澈的湖水。
觀其釉,面如玉
汝窯的釉質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蠟滴微淌,將瑪瑙融化之后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害羞面現桃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云微微染紅。釉質肥厚瑩潤若堆脂,有明顯酥油感覺,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為主要特征,有似玉非玉而勝玉之美。可參見圖三、圖四。
論開片,蟹爪嘆
汝窯的開片現象是時間的產物,與溫度、保管條件等客觀環境有關,不同時代的人們看到的開片現象自然存在差異。因此對于汝瓷的開片,不同時代的人們有不同的形容。恰如時間的“曲水流”汝瓷之“觴”,局限于每個時代“角落”的古圣先賢都會賦出屬于自己的詩篇。
筆者結合觀察,贊同古人“隱若蟹爪”的說法。該汝窯長頸瓶釉面開片,其形貌會隨著光線射入方向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開片把釉層一分為二,一半形成銳角,一半形成鈍角,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照射到裂紋上時,銳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層很薄,會形成一條“白邊”。這種色調反差形成一種立體感的視覺效果,就好像蟹爪尖端部分,或長或短,時隱時現,變化無窮。從釉面來看,視之有紋,撫之無痕。這也形成汝瓷在宏觀觀察時存在又滑膩又毛糙、毛毛扎扎地難以形容的感覺。可參見圖五。
察氣泡,晨星稀
用肉眼看長頸瓶,可以看到釉層中有少量較大的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
老一輩古陶瓷專家孫贏州先生認為汝窯瓷器釉內氣泡“如星斗有距離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氣泡比官、哥的大,明亮如珠”。
趙青云先生編著之《宋代汝窯》中說:釉內氣泡周邊之瑪瑙結晶體,形成星光閃現,寥若晨星。可參見圖六、圖七。
棕眼蟲洞自然成
瓷器在燒制過程中,表面的釉層會伴隨窯內溫度的升高而出現熔融,釉層下胎體也會因溫度升高而釋放出殘存的水分和氣體。這些氣體在熔融前期沖破釉層釋出后,先是形成一個小孔,之后會被周圍的熔融流動的釉層所填充,形成一個中心略低于周圍的小凹,這就是縮釉現象。
當氣體沖出發生在釉層熔融后期或者即便是前期但釉層熔融不充分,流動性不足,氣體沖破釉層釋出后形成的小孔,沒能被填充的話,在燒成的成品上就會呈現為洞眼,這就是所謂的棕眼。因胎體、釉料、燒造環境等不同,不同瓷窯所燒造出的瓷器,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縮釉或棕眼現象,這成為判斷瓷器真偽和品類的一個重要依據。可參見圖八、圖九。
該汝窯長頸瓶可見明顯的縮釉和棕眼現象,全器身都有分布,頸部較集中。可能與匣缽中上部溫度較高有關。從棕眼微觀形態看,大多呈現爆破式,棕眼中殘留部分熔融物,有一定深度,好像小蟲子的洞穴。如清朝孫灝詩云:“皿蟲為蠱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
芝麻支釘釉滿足
汝官窯大部分是支釘支燒。支釘燒成后,敲掉支釘時會把周邊釉塊兒一起敲掉,從而露出白或灰白色的胎骨。即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有深有淺,數量以三、五支釘多見。可參見圖十。
所謂芝麻支釘,并非真如芝麻細小,支釘系窯工隨手捏成,終歸有人為誤差,有的大一點,有的小一點。支釘鑒定最重要的是看支釘痕周圈是否有毛糙扎手感。
香灰胎,輕重適
汝窯胎質的特點是胎骨燒結程度較差,質地疏松,斷面發澀且沒有光澤,斷面的絕大多數為淺灰或灰白色(俗稱“香灰色”);從汝窯窯址發掘的瓷片斷面看,其吸水率較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別多。同樣的器型,汝窯器物要比其他窯的要輕,上手一拿如果感覺明顯比預想的要輕,基本是對的。
該汝窯長頸瓶,盤口有處破裂,從裂口處及底足支釘痕隱約能夠看到灰白(隱隱泛粉暈)胎質。上手的感覺是趁手而不壓手,不重也不輕飄。
時代痕,千年賦
北宋汝瓷距今千余年,無論出土器,還是傳世品,釉面都有時代賦予的痕跡,這些痕跡是幫助我們鑒定汝瓷新老真假的重要佐證。
該汝窯長頸瓶釉面,使用痕跡非常明顯:在頸部竹節、鼓腹弦紋處及底足等處有明顯呈現灰黑色部分。仔細觀察發現該部分為常年使用,釉面因摩擦而現磨痕,灰塵、污垢填入磨痕低凹處形成。筆者對河南省博物院汝窯天青釉盞托細節照片辨別發現,該器物也存在類似痕跡。通過對大英博物館藏“壽成殿”銘盞托照片觀察,“壽成殿”刻銘痕跡經年呈現的狀態特征與該痕跡相似。可參見圖十一。
鼓腹線簡,器美形妙
鼓腹是汝窯器中最常見、最重要的腹部造型之一。汝瓷上繼漢唐之燒造技藝,一改唐之豐腴華麗而變得洗練典雅,造型簡練、含蓄、單純、工整。
該汝窯長頸瓶,具有“增一分多、減一分少”的極簡之美。該瓶制成工藝,明顯采用模制,體現了嚴謹與理性。豎直的長頸,四道竹節和豐滿的鼓腹以及鼓腹上的兩道弦紋,視覺構成要素上直線和曲線的巧妙結合,增強了形式美感。排列在一起的竹節面與弦紋,由于光影的作用,形成了不同而關聯的光面表層,豐富了造型面的變化;兩道相距恰到好處的弦線,如同幽藍湖面蕩漾的波紋,光影柔和,效果含蓄,增強了鼓腹瓶身的視覺張力,同時使長頸瓶從內到外透著一種肅穆典雅的王者之氣。可參見圖十二。
盤口,四段竹節,兩道弦紋,形成七個同心圓,釉的自然流動,使七個圓間薄釉處微現紅暈,匠心與天工之美融于一體,恰如美妙的音樂旋律。
器型獨特,孤品存乎
對汝窯瓷器的認定,需要結合存世物品、窯址考古遺留物和歷史文獻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在歷史長河中“上下求索”,去偽存真。
清涼寺汝窯窯址出土器物種類,有不少在傳世品中未見。汝窯傳世品中沒有有紋飾的,但清涼寺汝窯窯址出土文物中一件完整的刻花鵝頸瓶卻揭示出汝窯存在刻畫花紋飾,也可看出,鑒定古董是真不可以單純以“沒有見過”就輕易去否定。
通過梳理故宮藏汝窯弦紋三足樽的器型淵源與傳承,確定了汝窯三足樽器型仿漢代青銅樽。通過工藝特征的對比分析,汝窯和定窯的弦紋三足樽是宋代金石學盛行的產物,彼此獨立發展。南宋官窯三足樽是對汝窯三足樽的繼承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關于汝窯器型發生與發展的基本脈絡:漢代青銅器—北宋汝窯—南宋官窯。
按照上述歷史發展脈絡,雖然我們在汝窯傳世品以及窯址發掘品中沒有發現汝窯長頸瓶,但我們在南宋官窯傳世品中可找到它的傳承品,同時我們在漢代青銅長頸瓶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傳承淵源。
通過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漢青銅刻狩獵紋長頸瓶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漢崇山群獸紋銅長頸瓶觀察發現,其瓶身滿布花紋,長頸上由三圈空白或幾何紋環狀區分不同的花紋內容,瓶身上都有兩圈空白的環紋。而河南省博物院所藏漢蒜頭長頸銅瓶,長頸及瓶身光素,瓶身呈鼓腹狀,長頸上一圈環狀凸起。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北宋汝窯工匠非常智慧地綜合性繼承了漢青銅長頸瓶的藝術特色,并結合汝窯工藝實際,博采漢代銅瓶造型之美,在繼承的同時進行了創新,產生出如該汝窯長頸瓶般融挺拔與肅穆、莊嚴與俊逸于一體的“化境”之作,正如他們創造出的汝窯弦紋三足樽一樣。
見微知著,探幽顯珍
器物表面的顯微觀察是方便而直接的瓷器鑒定方法。釉面上呈現的各類現象如氣泡、開片、痕跡等可作為研究瓷器工藝技術及鑒定的依據。公安部也評審通過了古陶瓷老化痕跡鑒定技術標準,對比這些標準可以更加科學、更加全面地對古陶瓷進行鑒定。可參見圖十三、圖十四。
宋汝窯的釉面顯微觀察特征有如下幾個方面,可參見圖十五(1):
1.能觀察到宋汝窯釉層里有星星點點的亮點(應為石英結晶),如星辰一般。
2.有白色絮狀物(應為鈣長石析晶)分布。
3.釉層中的氣泡隨處可見,分布較自然,表層和底層的氣泡大小差異較大,大者可為小者數倍至十數倍。
4.釉質潔凈,釉的流動感明顯,如流動的棉絮或豆花。
從照片可見該長頸瓶釉中星星點點石英顆粒以及團塊狀絮狀物。釉表層的氣泡與釉中及釉下的氣泡交相輝映,鱗次櫛比,折射燈光,頗有晨星閃耀意味,也能看出開片處局部顏色的差異。可參見圖十五(2)、圖十六(1)(2)(3)。
這些特征是歷經千年綜合因素自然形成的,絕非人力所能仿制。
至此,我們對于這件汝窯長頸瓶,從釉色、釉面、開片、氣泡、棕眼、支釘痕、胎質/輕重、鼓腹器形、器型淵源、釉表老化痕跡、釉面顯微特征等方面幾乎是全方位地進行了比對和探討,筆者不由地發出“一眼千年”的欣慰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