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品清湖畔的汕尾市城區汕尾中學,有著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積淀了厚重的校園文化底蘊,催生了校園文學的破土萌芽和茁壯成長。1991年5月11日,一群熱愛文學的學子,懷著對青春的暢想,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思索……刻蠟紙、刷蠟油,在欣喜與期許之中,碧潮文學社和刊物《碧潮》誕生了。
文學社為何起名“碧潮”?這個名字由文學社創辦人之一、《碧潮》時任主編李讓暢所擬,汕尾是個美麗的沿海城市,碧潮寓意朝氣蓬勃,代表著激情、未來與希望。文學社組織機構分為三大部門:編輯部、策劃部和記者部;社刊《碧潮》從創刊至今已出版了96期,刊登了三千來篇文章,從第74期起改報為刊,從最初的小報,到報紙,再到現在的雜志,在排版、設計、欄目及作品的質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而碧潮人并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一步一個腳印。
碧潮文學社本著“活躍校園文化氣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意旨,開展了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的活動:常規征稿、主題征文比賽、文學知識講座、資深教師和作協專家的專題講座、演講朗誦大賽等,使同學們在喜聞樂見中汲取文學素養,提高寫作水平,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同學投身于文學社活動,開創了繁榮校園文化的先河。文學社多次被評為“汕尾中學優秀社團”,2011年榮獲“廣東省優秀文學社”榮譽稱號;2019年5月被授予“汕尾市城區作家協會團體會員單位”。
納校園勝景于卷冊,化學習生活作歌吟,探文心而砥壯懷。而立之年的碧潮,將會始終堅持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繁榮校園文化”為宗旨,繼續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展現自我、交流切磋的平臺,引領學子暢游文學海洋,激揚起青春與理想的絢麗浪潮!
校刊對于每一位“潮友”而言,是一個痛并快樂的過程,因為其制作是一個特別耗時、耗神的過程。從學期初開始征稿,到欄目的整合、四至五次審核與排版,以及出版后刊物的派發,這些無一不讓“潮友”感到壓力巨大。如何平衡學習與工作的時間,這是“潮友”們要面對的難題。每一位“潮友”從一位讀者到編者,從初稿到定稿,連每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都精心推敲。一屆又一屆“潮友”的努力讓《碧潮》的輪廓在歲月流水的打磨中變得更加清晰。
記者部主要負責校刊的專稿采訪以及學校舉辦活動時的采訪工作。日常的社團工作、新生采訪等有趣活動也成為了小記者們值得發掘的素材。恰逢學校舉辦第十九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暨田徑運動會,記者部派出了小記者們進行現場采訪。
據第一屆的枝綠學長回憶,當時創辦文學社挺困難的,因為物質還不是很豐富,學校當時的經費也不足。但創業者什么也不怕,他們在學習之余的時間里爭分奪秒,謄抄作文、審核用稿、設計排版、刻寫蠟紙、油印、裝訂、派發,社員們個個身體力行,勤儉辦事,從而使《碧潮》在浩瀚的文學大海中泛起第一朵弄潮的小浪花。在一屆又一屆學子的精心呵護下,今年碧潮文學社迎來了31歲的生日。
社員們都說,在文學社的日子里,每一天都是充盈的。“讀者反饋日”活動、“三行詩”活動,不定期開展想法交流會、讀書研討會、社團交流活動,多次組織社員參觀博物館和烈士陵園、走進新農村、探訪老區居民等活動,為大家提供一個多方位、深層次的文學交流平臺。
(通訊員" 黎燕妮" 石瑞文" 碧潮文學社社長 李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