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挑戰與機遇并存,中國故事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能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但我們還存在文化底蘊不足、對外話語體系不完善、故事國際傳播能力不足等困境,為此需要堅定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故事返本開新;提煉融通中外新表述,構建文化故事話語體系;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培養優秀對外傳播隊伍,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對外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關鍵詞:文化傳播;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中華文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也在不斷提升,但是西方一些國家憑借話語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構建文化霸權主義,國際話語權依然是“西強我弱”的局面,我們的文化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文化傳播優勢,我們對外講述中國故事還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困境。因此,在文化傳播視域下厘清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蘊意,分析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并研究其可行對策,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蘊意
中國故事從歷史維度來看是“全球化時代中華古老文明復興、轉型和創新的故事”[1],從敘事維度來看既蘊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也包含著中國人民奮斗的故事。隨著中國發展日益迅速,中國故事正在引起世界的關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意蘊深遠,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
(一)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強大深厚的中華文化精神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文化支撐。然而,國際受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據美國《新聞周刊》的調研,被西方國家網民熟知的被認為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分別是漢語、北京故宮、長城、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京劇、少林寺、功夫、中國烹飪等。[2]中國故事涵蓋豐富的文化資源、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鮮明的文化基因與革故鼎新的文化創新成就,同時,講故事作為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國故事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故事,對外傳達敢為人先的中國力量、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同舟共濟的中國精神,是對中華文化思想、精神、底蘊的全面展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在世界各國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不同國家民族的文明交流日益頻繁,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助力各國文化交融發展,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以英美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文明具有排他性,崇尚西方文明中心論,把西方文明解釋為人類文明普遍的、唯一的形式,將西方文明所推崇的價值觀念定義為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3],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是其典型縮影。中華文明內生于中華民族文化融合中,外化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主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把世界文明的差異看作不同民族文明發展的推動力,倡導世界文明在取長補短中進步。中國故事承載著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足跡: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東西交流通道;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學文化;2022北京冬奧會,溝通世界冰雪文化。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能讓中國文明走向世界,讓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與時俱進。
(三)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
中國故事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最早提出“國家形象”的概念,指“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關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是一系列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4]。中國故事蘊含著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是對外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由于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輿論上鼓吹“中國威脅論”,故意抹黑中國,我們傳遞的真實可信的中國故事,體現誠實、負責任的大國風范,讓西方不實言論不攻自破,展示出一個真實的國家形象。中國故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對外講好這些中國故事,能塑造出我國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
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困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故事精彩紛呈,然而必須看到,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上我們還面臨一系列困境:在內容上,故事內容文化底蘊不足,降低故事吸引力;在敘事上,對外話語體系不完善,減弱故事共鳴感;在傳播上,故事國際傳播能力不足,削弱故事影響力。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輿論格局。
(一)內容困境:故事內容文化底蘊不足,降低故事吸引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5]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天人之學、居安思危的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創造了自強不息、誠實守信的中華傳統美德;彰顯了以民為本、仁者愛人的中華人文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孕育了舍生取義、天下為公的革命文化;造就了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培養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然而必須看到,以英美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文化霸權主義,鼓吹“普世價值”,兜售“憲政理念”,開展“顏色革命”,我國仍面臨著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危機。與此同時,我國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還不匹配,對外講述的中國故事文化底蘊還未被深入挖掘,中華文化偉大精神力量還未被充分顯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困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7]。正因如此,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挖掘中國特色文化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
(二)敘事困境:對外話語體系不完善,減弱故事共鳴感
進入新階段,世界涌現出了很多新變化,國際競爭不再只是經濟發展硬實力的競爭,更是國際話語權等軟實力的競爭。現階段,隨著我國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方面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國際話語權也不斷提升,但應該看到的是,西方國家憑借多年積累,把控著世界話語權,國際話語體系呈現出“西強我弱”的格局,一些西方國家憑借話語優勢打壓中國,同時,由于我國對外話語體系不完善,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感染力不佳,故事不能引起更多外國受眾共鳴。如何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建立完善的文化話語體系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外國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同時,必須注意的是,中華文化能為創新話語表達方式、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提供豐富的文化話語資源。
(三)傳播困境:故事國際傳播能力不足,削弱故事影響力
自從2009年黨中央明確提出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列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劃后,我國加大了對國際傳播資金技術等硬件的投入,我國對外文化傳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北京冬奧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文化為源頭,以技術賦能力,通過一系列文化符號彰顯了中華文化底蘊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精神,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典范。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由于西方媒體經過長期發展,在媒體技術上掌握了絕對的優勢,我們國際傳播能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還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傳播方式還存在滯后性、優秀國際傳播人才緊缺、對外傳播格局尚未建立等。這導致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
三、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對策
當今世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需要堅定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故事返本開新;提煉融通中外新表述,構建文化故事話語體系;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培養優秀對外傳播隊伍,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對外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一)堅定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故事返本開新
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要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推動故事“返本開新”,提高故事吸引力。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要增強辨識力,在世界多元文化故事中識別“精華”與“糟粕”,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要發展文化事業,提高文化國際競爭力,構建與硬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要做堅定的中華文化傳播者,如李子柒短視頻,北京冬奧會等都是文化自信引領文化傳播,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典范。
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既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資源,又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在故事中促進不同文化交流互鑒,推進中國故事返本開新。
一方面,推動中國故事“返本”。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平故事,譜寫從古絲綢之路到中歐班列以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中國故事;要深入挖掘中國精神故事,書寫從“重禮、思辨、天人合一”中國傳統精神到“抗戰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要深入挖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故事,撰寫從改革開放到脫貧攻堅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致富脫貧的故事。
另一方面,推動中國故事“開新”。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用“各美所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故事;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外來先進文化,促進中國故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對外來文化故事有所揚棄,學其所長,創造出屬于中國的獨特故事。
(二)提煉融通中外新表述,構建文化故事話語體系
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構建中華文化話語體系,強化故事共鳴感。我們要提煉融通中外的新表述,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解構西方“民主”“自由”等話語,還原其背后真實意圖,揭露西方編織的話語謊言,對西方詆毀中國的言論予以及時反駁;二是有鑒別地提煉中華文化核心內涵,結合時代特點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構帶有中華文化標識的本土話語;三是對中國話語進行話語轉換,受限于文化差異,直接對外講述本土話語,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因此,要了解國際受眾話語習慣,對本土話語進行轉換;四是對外闡釋中國話語,把帶有文化標識的本土話語融入故事敘事中,在國際舞臺上對外傳播中國故事。
我們要構建中華文化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構建話語體系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針對“文明沖突論”,我們要講好富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故事,中國自古就是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從古代佛教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到近代“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到而今西方美食文化融入中國,這些例子都讓“文明沖突論”不攻自破;針對“中國威脅論”我們要講好富有“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的和平故事。
(三)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培養優秀對外傳播隊伍
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要全面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培養優秀對外傳播隊伍,擴大故事影響力,創新國際傳播方式。目前,我國已經加大對國際傳播方式建設,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我國傳播方式主要為官方主導,民間傳播還有較大的潛力沒有被挖掘;二是傳播方式忽略不同國家受眾需求,傳播內容產生隔閡;三是傳播方式還存在滯后,傳播效能有待激發。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要提高個體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意識,加強民間團體文化交流與溝通,激發民間傳播潛能;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習慣,貼近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特點和思維習慣,進行針對性精準傳播;加大對先進傳播技術的資金投入,主動研究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興傳播技術,借助推特、臉書等國際傳播平臺積極發聲。
四、結語
當前,國際傳播生態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國際傳播隊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根本在于擁有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新型傳媒隊伍。因此,我們亟待培養一批熟練掌握新興國際傳播方式,熟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播人才。因此,在意識方面,要提高傳播者國際傳播意識和責任意識;在能力方面,要強化文學素養和扎實的語言功底;在技術方面,要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能和不同國家受眾特點,以優秀的綜合素質傳播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 王義桅.中國故事的傳播之道[J].對外傳播,2015(3):51-53.
[2] 鐘新,潘亞楠.中國國家形象十年回顧:基于多家權威調查的分析[J].新聞傳播,2018(2):9-12.
[3] 袁銀傳,馬曉玲.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意義[J].湖湘論壇,2012(2):31-34+39.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 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2021-0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