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窗明幾凈,人人都洗了澡,還有新衣裳。晚上一家人聚在堂屋里,一邊包餃子、捏湯團,一邊看春晚。”
與田莊一般,我也剛度過新春。翻開書頁,今年我的心愿田莊已幫我許好。
《煙霞里》的作者魏微,1970年生,因其作品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文筆細膩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年僅34歲就獲得魯迅文學獎。2011年,她又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學年度小說家獎項,此后又陸續拿到許多小說獎項,是70后作家中公認的實力派。2012年后,魏微沉寂了十載,直到2022年底交出長篇小說《煙霞里》,被稱為是“中國版的《悠悠歲月》”。
“他們不會留心,冷不丁就有一雙眼睛在看他們,那是天使的眼睛,也是審判的眼睛,純潔而犀利的;孩子們什么都不說,已在心里為他們定了罪。什么樣的家庭走出什么樣的孩子,南轅北轍的兩條路:要么成為父母那樣的人,要么走向他們的反面。”田莊,從小在暴力中長大,自認為自己的家庭并不十分幸福。女兒誕生后,她立志做母親的反面,以母親為鏡鑒,在育兒的過程中也自我治愈。這何嘗不是每一個媽媽的想法。兒時不曾被母親理解的行為,當自己女兒也出現時,我也常常警醒自身,要多溝通、良好溝通,看懂、聽懂、讀懂女兒的行為,不做當時的母親。
“那個蘊藉的、承載她記憶的、令所有中國人魂牽夢繞的——千方百計想離開,很多年后又想回來;也不是真想回來;嘴巴上喜歡回來;文字里也想回來,透著股淡淡的‘鄉愁’……”那個地方叫故鄉。或許你曾想拼命逃離,在多年后的午夜夢回時也想飛回去;或許你曾經的住所已不存在,曾經陪伴的親人已搬離故土。但無論你我走到何方,那片土地就在那里,承載你我他的記憶,同子子孫孫說起時仍感親切。
全書采用編年體形式,將田莊一生四十年與時代紀實相融合,虛構與非虛構的寫作手法相結合,是作者與歷史的直接對話。
田莊生長于改革開放時代,是70后一代人的典型形象,也是時代巨浪中的縮影。說她是田莊,也覺得她是魏微,讀著讀著又發覺是讀者我。
作者從1970年田莊出生寫起,逐年講述,直至2011年田莊去世,描寫了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生動細節。比如學齡前的爛漫童年;青少年時的叛逆懵懂;大學時青澀的戀愛和對大城市的憧憬;成家立業后平直疲乏的日子;步入中年后的空虛與掙扎。
隨著田莊每一年的成長故事,小說講述了三代人成長的編年,其實不止田莊的四十年,還有其父輩、祖父輩的人生故事及其背后的歷史。暢游在田莊的世界里,你會尋覓到某一刻的自己,搜尋到一個寄放心靈的角落。
我們的一生,看似平平無奇,是歷史浪濤中毫不起眼的一顆沙粒。
我們也是不平凡的,人生軌跡里的每一步都反映了時代的發展。
不以自己小而悲,但以自己能跟進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喜。
讀她,讀懂她,也讀懂了我。
《煙霞里》" [中] 魏" 微
《煙霞里》是作家魏微醞釀多年的長篇小說,它以時間為經線,以主人公田莊的經歷為緯線,用編年體的方式,逐年檢視和回顧了一個女人繁茂又寂靜的匆匆一生。田莊出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小山村,然后讀書、上班、結婚、生子,于2011年故去于廣州。作為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她走過的人生之路,也與整個國家在這四十多年中的發展變遷同步。改革開放、南巡講話、市場經濟、深圳特區、下海經商、股市風潮、一國兩制、城市化……這些從田莊身上漫過去的時代浪潮,也都同時灌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由此,田莊個體的生命經由這些體驗與她所走過的歷史時間和歷史事件接近融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這里面有時代聲音的回旋,有人們內心溝壑的縱橫,也有各式人物命運的漂泊和浮沉,更有默默見證了所有這一切的街道、建筑和風俗。流淌在《煙霞里》中這一段生活,曾經并且依舊深刻影響我們每一個人。魏微平靜又深情地將所有這些滔滔的浪,灌注在田莊的生命歷程中,灌注在小說的情節中。于是,小說在吞咽咀嚼這些資源之后,成長為它自己,并且敞開大門,告知它與讀者之間的關系:《煙霞里》有你,有我,有我們的來處。
作者簡介
林丹華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洋河校區語文教師。2018年走上教育崗位,喜愛文字,將文字的快樂傳遞給學生,共同成長。秉承“寓教于樂,一起在快樂中學習”的教學理念。
好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