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心中,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十五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非常喜歡與享受當班主任的十多年時光。面對朝氣的學生們,我喜歡與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創作、一起策劃各種有意義的點滴……
做班級文化的開創者
做班主任,我首先會做班級文化的開創者,借助溫暖的班級氛圍的營造、班級文化的打造,使學生能在高中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找到自己的伙伴,學習與生活也更加歡樂,班級也將更有核心力量。
高一時,我會指導學生們一起開動腦筋為班級寫下共同目標,有正兒八經的“遠志(樹立遠大理想及近期目標)、多智(齊眾家之長)、獨知(鉆研成專長)、求致(追求完美、追求極致)”;也有活潑靈動的“六神”班級——千錘百煉、一朝成仙、六神出手、天下我有……無論哪種風格,都是學生的美好愿望,也為我們學生高中三年初步明確了方向。
在高三繁忙的學業過程中,我們仍向大家征集了班訓,因為班訓不僅能向學生傳遞了正能量與信心,同時也傳遞了同心協力、共同前進的班級理念。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共同探討后,他們的班訓總是讓人極為震撼。比如“萬壑千山從容越,搏擊滄海闖橫流”這一句中,萬壑千山象征著我們高三即將走的這一路有著許多艱辛與困難,學生始終懷著平和的心態,以自信的姿態迎接高三一年的挑戰,最終拼搏出自己的最好的成績,實現自我的飛躍。
比如“擊水摶風九萬里,橫槊立馬第一峰”,這句話不僅體現了學生們以高要求、高標準地迎接高三的挑戰,不畏艱難地像大鵬一樣擊水摶風,心中懷著直上云霄的遠大理想,同時不忘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升自己。
做學生活動的牽線人
作為班主任,我會做學生活動的牽線人,在每個重要階段,為學生打造一個個團隊。在這個團隊里,他們能一起探討與鉆研,一起解決同一個問題,互相打氣、互相成長,為彼此的青春增添更加亮麗的色彩。
比如校運會入場式時,我會組織班干部一起討論入場式內容。在大家的頭腦風暴下,我們得到了許多有趣的建議,如乒乓球外交、雷鋒、解放西藏、攀登者、青蒿素、第一個五年計劃等等。通過對方案優劣的討論及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最終我們確定了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主題,并對場景修車、修橋表演進行設計,增加了橋通車過,并用中國地圖將所有場景串起來,同時在地圖外將場景放大展示,以呈現更好的效果。在不斷地調整思考中,整個表演慢慢成型,呈現出比較好的效果,最終獲得最佳創意獎。
2020年上半年,當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班長薛海瀅和王樂怡兩位同學找到了我,談到想發動班里同學捐款,為抗“疫”尋找醫療物資,捐贈與我們相鄰的中山三院。前期我們只能找到赫言乙醇消毒品,但這個物資并非是最佳選擇。后來我們想到華附校友會,決定向校友會尋求幫助。在海瀅與校友會的郭學長溝通交流之后,校友會同意勻出部分緊俏的醫用防護服和3M乙醇洗手液,支持我們班的捐贈。捐贈過程也遇到了一些變化,面對困難時班干們能想盡方法,團結協助。
幸運的是最終一切進展得很順利。校友會被師生的愛心所打動,先是主動把三箱本地防護服換成杜邦防護服,數量從60件變成75件,可用于重癥及危重癥病房一線抗疫;而后又支持學弟學妹,校友會再捐贈三箱杜邦防護服。由于我們捐贈的物資質量高,所以中山三院只將一箱留在本部,把另外五箱杜邦防護服送往武漢。
就像這一次捐贈防護服活動,學生們拿出自己的壓歲錢,盡力尋找物資,在校友會的幫助下,我們也能獻上自己的一份心意。這也是作為00后的學生們,在現階段能做到的事情。再過多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希望大家能具備更強的能力,有更高的責任去保護我們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祖國。
每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活動,都有其極大的意義,我都會比較重視,以學校活動為機遇,促進班干部領導力的提升,促進班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做學生學習品質的打造者
初入高中時,學生學習時間安排不一定合適,學習方法不一定適用。因此,我會做學生學習品質的打造者,開展各樣的學習交流,借助榜樣的力量,促進同學有更高的追求及更加清晰的目標。
在打造學生學習習慣時,我會注重從時間規劃、華附“五連環”學習等入手,結合蕃茄鐘、任務表等,初步搭建學習方法,再借助同伴、學長學姐等的經驗分享,優化學習技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習小組也是我一直比較喜歡的方式,因為它有利于同學間互幫互助,提升學生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比如我們每個學習小組都有自己的照片及名字,所有學習小組合起來的名字叫 “好集”,取得是好極,又是好的集合的意思。
從海報上來看,照片的外形其含義為數學集合中的“包含”符號,代表每一個小組都是班級的一部分,最終組成了整個班集體。好集是每個人都可以因為這個集合而愛上這個集體;好集是每個人都可以因為這個集合而產生集體榮譽感;好集是一種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榮譽共同體。
又比如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組建了八個學習小組“八仙過海”,并制作了小組海報,寓意:八仙過海,同舟共濟;乘風破浪,齊顯神通。在平常的學習中,小組成員互相幫助,解疑答惑;在考試前夕,小組成員共同制定科學的考試戰略,高效復習;在考試后,成員之間能共同總結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互相鼓勵,促進能力發展。
做學生堅定的后盾與支持者
學生在學習、工作、活動、同學關系上都有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會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在每一次的聊天、傾聽中,我或許是學生情緒的消化站、或許是學生問題的探討者……我會一直在學生的后方,做他們堅定的后盾與支持者,更多地陪伴與理解,使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宣泄,再多方借力,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畢業多年的學生在教師節給我發來了這樣一條消息,“感謝您在我最焦慮迷茫和多愁善感的高三階段給予我無限鼓勵和支持,無論是四年前的中秋節邀請我們長住生去您家一起吃火鍋、吃月餅,還是在校運會入場式和元旦班會前和班委們的熱情討論精心籌劃,尤其是在我第一次月考后孤獨而沮喪時,你愿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從黃昏落日到星輝滿天一直陪伴著我,循循善誘地開導我,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感激不盡!”
一剎那間我的眼淚涌到了眼眶,想起與學生一起的點滴,想起那時用生活中的小道理傳遞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力量,再一次回味了那段互相治愈的時光。
春去秋來,時光流轉,回首過去與學生相處的時光是那么愉悅,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時光是那么讓人回味無窮,學生曾說:“謝謝琪琪重拾我對數學的信心,遇見您實在是人生之大幸!”
我始終堅信一個人發光發熱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始終感謝身邊的同事們給予的幫助與指導,感謝與學生相遇的教學相長,感謝學校給予展現自我的平臺!我也始終秉承這個信念:路漫漫,有師有朋同行,必將虛心求學,砥礪前行!
名師智匯
林琪秉承著用科研的思維去研究真問題,去成就真的專業發展,努力成為一名有研究的專家型教師。她創設了數學品牌——三樂數學,即“樂思、樂學、樂研”。
“樂思”,指的是以思考教學過程中的點滴問題等為樂,這些問題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高效性、習題解決的層次性與深度、研究的提出與實施等,問題的提出只是開始,教師還能從問題中尋找前進的方向,從問題中尋找解決的手段,從問題中總結更好的經驗。
“樂學”,指的是以學習各種理論知識、教學經驗等為樂,不局限于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課程理論等,從而掌握處理問題的普遍規律與方法,由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樂研”,指的是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應以做教學研究為樂,不局限于課堂研究、解題研究、課程研究等,通過研究,梳理自己的解決策略,沉淀自己的教學理念。
(通訊員" 劉" 菲)
名師簡介
林" 琪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數學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高中理科名教師項目培養學員,現任華南師大附中數學備課組長,曾獲得華南師范大學“表揚獎”,華南師大附中“先進工作者”“青年才俊”“優秀德育工作者”稱號,多次獲“教學優秀獎”“教育科研工作表揚獎”,第六屆華南師大附中最喜愛的老師金獎,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先進班集體、華南師大先進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