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說:“生活的最佳狀態就是冷冷清清地風風火火。”其言不假,在柴米油鹽交織的瑣碎生活中,煩惱與痛苦相伴而行,唯有順應自然,守其必然,才可在喧囂塵世中淡然處世。
何謂“冷冷清清”?即淡泊守靜,守住心中的平靜,歸根于我們對自然萬物的了解,只有“知其自然”,我們方能坦然地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世間萬物。老子倡導順應自然,他的“順應”是在對自然的充分了解下展現的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正因他明白自然萬物的規律,知其可取之處,所以他才能懷著一顆坦然的心“冷冷清清”地去順應它。
“知其自然”之后,方可“守其必然”。木心所言“風風火火”,亦與之類同。風風火火,即有事可做,在知道萬物運行規律之后,方能使自己去實踐,讓頭腦中的觀念變為現實。材料中的人感到生活無比痛苦,正是因為他沒有在“知其自然”的狀態下做到有事可做。當代年輕人總是以焦慮自稱,卻殊不知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在明確自己要做什么的“自然”后,具體一一地去實踐,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方能以一顆淡然的心去面對自我與他人。
父親兒子路過豪華驕車,兒子對車主的嘲諷卻真實地反映了他自己的短板與渴望。三毛說:“你對外界的評價或許不及它們本身的萬分之一,卻是一覽無余的你自己 。”此言不假,兒子羨慕有錢的車主,故用主觀臆想出一個沒有學問的車主形象來平衡自己內心的“不平衡”。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他沒有知道車主的背后以及他們兩個人的區別,所以他對別人妄加揣磨,若是能“知其自然,做好自己”,又何須對別人加以關注和評論呢?
以一顆淡然的心應對塵世的紛紛擾擾,不逐日月星辰,不慕皓月榮華,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揆諸古時,蘇子大起大落后仍順應自然、堅守本心,在仰天長嘯中活出瀟灑自在的自己;再看今朝,葉嘉瑩老先生以一顆蓮心投身于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在詩詞中找到自我的“淡然”,提出“弱德之美”。蔣勛也在回歸自然本真中守其必然,淡然地找回自己心中的寧靜與和諧。
由此,不必在意外界,做好自己,順應自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方能于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中尋覓一片獨屬自己的日月星辰,清風拂岡!
(指導老師:劉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