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為何建在城市中心?黑臉琵鷺為何獨獨鐘情于深圳灣紅樹林?紅樹林為何是綠色的?紅樹為何會流汗,還能懷胎生寶寶?這一切的背后,是故弄玄虛還是暗藏玄機?是機緣巧合還是科學道理?歡迎收看今天的《走進紅樹林》。
紅樹林,被稱為“海岸衛士”,起到防風御浪、固岸護堤的作用。在深圳,最大的一片紅樹林,居然和最繁華的街道僅有一墻之隔!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由陸地植被、基圍魚塘、紅樹林、灘涂等部分組成,這里既有翱翔盤旋、怡然自樂的鳥兒,還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其他生物:像揮舞著大螯的招潮蟹、蹦蹦跳跳的彈涂魚等等,他們都在這片理想的家園中繁衍、生息。
同學們可能早就想問了,咦?紅樹林怎么是綠色的呀?大家想象中的紅樹林可能是這樣,而實際卻是這樣。原來,當人們砍斷紅樹林的枝條時,斷面的一種化學物質“單寧”遇空氣就會迅速氧化成紅色,紅樹林因此而得名。看看老師昨天晚上切好卻忘了吃的蘋果吧,它跟紅樹變紅的原理是一樣的。
紅樹的奇特現象還不止這一點,我們看看紅樹是怎么生寶寶的吧!眾所周知,只有哺乳類動物才是胎生的,但紅樹媽媽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寶寶,也采用了胎生的方式。大家看,我手中的就是紅樹植物——秋茄的胎苗。等到足夠獨立生活了,它才會脫離母體,“吧唧”一聲扎在淤泥里,開啟它新的生活。
紅樹時而受到海水浸淹,被稱為“海上森林”,可這海水的高鹽度和海浪的頻頻沖擊也是個頭疼的問題。于是,聰明的紅樹還學會了流汗,同學們你們看這紅樹的葉片上,是不是有一滴滴閃亮的汗珠呢?不信嘗嘗看?等到水分蒸發,留下來的就是亮晶晶的海鹽了。此外,紅樹為了站穩腳,還長出了千奇百怪的根。
深圳福田紅樹林位于全球鳥類遷徙路線上,是重要的中轉站和越冬地點,故而成為了觀鳥的圣地。連全球瀕危鳥種——黑臉琵鷺也鐘愛這片樂土,每年有400多只在這里過冬。深圳市的中小學生,每年都會在紅樹林歡迎它們的到來。
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紅樹林總面積五十年內消失了53%,開展走進紅樹林的環境教育就顯得迫在眉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游云-生態教育工作室,每年都會在紅樹林開展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嘉年華活動。走進紅樹林的自然探索活動帶領上百萬的中小學生體驗自然、體驗快樂、體驗成功。最終,他們會成為一個個環保志愿者,將愛護紅樹林的觀念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在此,我倡導大家一起參與“認養紅樹苗”的公益活動課程中來,身體力行地保護紅樹林。
因為紅樹生長的初期可以進行盆栽,且對生長環境沒有嚴格的要求,所以“認養紅樹苗”的活動適用于全國各地進行。一般情況下,用于認養的紅樹苗是秋茄幼苗。除秋茄外,可供認養的主要樹種還有木欖、海蓮、尖瓣海蓮、水椰、正紅樹、紅海欖、水黃皮、玉蕊、銀葉樹等。但根據長期實踐驗證,秋茄的成活率更高,適應性更佳,是最適合在家中、學校里培育的紅樹品種。完整的秋茄幼苗帶有“帽子”(花萼),或者“帽子”脫落了,芽還在。“帽子”可以保護隱藏在里面的芽,如果“帽子”松動了,可以輕輕摘掉,切勿直接掰掉。如果發現胚軸表面有小孔,并有透明的膜,需辨認是否被蟲蛀。如果發現紅樹苗不完整或者出現蟲蛀、折斷等情況,需及時替換健康的紅樹苗。
近年來,在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和游云-生態教育工作室(YEES)的共同倡導和發動之下,深圳市多所學校的學生每年春季都會參與“認養紅樹苗,參與生態修復”的公益活動。該活動先廣泛征集報名,再將紅樹胎苗(秋茄幼苗“水筆仔”)發給每一位認養者。在專業講座和網絡課程的指引之下,同學們在家自行培育紅樹苗。與此同時,認養的同學還撰寫紅樹苗自然觀察筆記,參與全市評比;同時設計了一系列科學探究實驗,全面研究紅樹的生理特征。夏季,通過專業機構指引將成活的紅樹苗回歸海岸線,并頒發中英文對照的國際通用認養項目證書。
等紅樹苗成長到一定程度,狹小的花盆不利于它們更好的成長,它們就得重新回歸大自然了。請小心地松動容器中的土壤,然后取出紅樹苗,用報紙或其他紙張進行包裝處理。注意:去土時不要傷害紅樹苗的根部,且一定要進行去土操作,帶容器的紅樹苗不予回收。
等待一個地區所有紅樹苗回收完畢之后,CMCN招募的志愿者隊伍會將它們送到適合生長的海岸線種植地(如廈門,一般位于保護區內),并親手將它們種下,完成生態修復的使命。紅樹生長的環境條件非常苛刻,復種志愿者們需要在高溫下、灘涂上工作數小時。如果不畏艱辛,你也可以報名參與到復種志愿者的隊伍中哦!
同學們,如果紅樹林消失了,我們的海岸線由誰來保護?如果紅樹林消失了,成千上萬的鳥兒去哪里棲息?如果紅樹林消失了,我要怎么跟你們講這些故事?保護紅樹林任重道遠,但老師從你們的眼中看到了滿滿的希望。或許我們不能改變現在,但我們一定會影響未來!保護紅樹林,讓我們一起努力!
(本文系全國首屆優秀科普文學作品征集與評選活動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