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肅寧縣付佐鄉,近年建有一座面積114畝的狀元湖公園(題圖為狀元湖公園局部),其以“自然生態”為基,以“狀元文化”為魂,以“康體運動”為骨,主體圍繞著一座小山而興建。在公園附近,有游客中心、停車場、休憩座椅、旅游廁所、電動車充電樁等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的服務設施。
狀元湖公園內依托肅寧縣走出的劉春霖等三大文武狀元(另二人是元代文狀元魏元禮、清代武狀元哈攀龍)和現當代肅寧人的文化藝術成就,按照“文武狀元,及第古今”的理念設計了趕考路、狀元牌坊、狀元樓等重要景觀。
狀元湖公園的南側,便是狀元湖。這里原是一個因大廣高速公路和朔黃鐵路工程建設取土而形成的大坑。肅寧人決定要變廢為寶,經過研究,決定在此修建飲用水水庫。而水庫施工過程中挖出的多余土石,就堆成了狀元湖公園內的小山。在狀元湖大堤上建有長3公里,并配有健身步道和騎行道的堤頂環湖公路。路面的另一側大面積的綠化林,陽光傳過樹葉,斑斑駁駁的光電落在路上、落在草坪上,令人十分愜意。
狀元湖公園北側是狀元樓(如題圖中所示),占地面積1578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建筑高度56.5米,地上7層,地下1層,其中,地下一層為博物館,一層為圖書館,2-7層為觀光層。該建筑為仿古建筑,正六邊形樓身,利用多個歇山頂造型,形成韻律美,借以弘揚肅寧“狀元文化”、各項工作事爭一流唯旗是奪,助力肅寧各項事業更上一層樓。
狀元湖公園、狀元樓的興建,不僅展現出一種人文精神,而且讓人記住鄉愁,更為鄉村振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站在狀元湖畔話狀元,胸中自有一種別樣況味!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婆e制選狀元肇基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6名(有姓名記載的)。河北出的狀元人數雖遠遜江浙等南方省份,但也占到全國狀元總數的11%,計有文狀元48名,武狀元27名,且分布廣泛。出狀元較多的6個縣(市)是:清河縣(時稱貝州武城)10名,定州8名(一說9名),肅寧、大名、涿州、獻縣各3名。河北這75名文武狀元在中國狀元史上留下了許多逸事佳話。
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第一名狀元和最后一名狀元均出自河北。第一名狀元孫伏伽(?-658年),清河縣(時稱貝州武城)人;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1872-1942)是肅寧縣付佐鄉北石寶村人。
劉春霖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世稱“末科狀元”,他在《六十自述》中稱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后人”。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翌年赴日留學,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回國后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督、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徐世昌總統府秘書、曹錕總統府秘書廳廳長、直隸高等教育廳廳長等職。
在劉春霖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佳話。
比如,他擇婚不攀高門。
劉春霖考中狀元兩年后,原配夫人去世,人們競相給劉提親。有張姓者,系河北省滄州之世家,經過多次說合,劉春森有允意將成。這時,劉春霖的老師楊士驤(曾任直隸總督,后升大學士),給劉春霖提說皇族貴胄裕庚(曾任駐日本、法國大使多年)之次女容齡。此女16歲入法蘭西國立歌劇院及巴黎音樂舞蹈學校學習芭蕾舞,一年后就主演了名舞《玫瑰與蝴蝶》,轟動巴黎,成為“中國跳芭蕾舞的第一人”。1903年她隨父回國后,在清宮為女官,深受慈禧寵愛和信任。當楊士驤一提這門親事時,裕大人很同意,裕容齡更是高興,然而,劉春霖卻不同意,他感謝恩師關照,但不求高攀,遂以“我本寒家,齊大非偶”來辭謝。
后來,劉春霖終于定下了河北省滄州張姓之女。過門后,夫妻非常和諧,張氏夫人曾對劉春霖說:“我之所以和你結親,是欽佩你的品德正直,決不是為了你的功名?!睂@樁婚事,劉春霖曾在其《六十自述》詩中以“不崇高門崇高行,閫內觀型藻鑒真”之言,來贊許張氏夫人之品德和夫妻間之諧美。
比如,他致力于興學辦教育。
劉春霖考中狀元后,沒有在老家廣修“狀元府”來光耀自家的門庭,而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全由劉春霖出資捐助,并在學堂門口題有“鑄才爐”匾額一方,立有石碑一座,作有《勸學篇》一文留念。這所“北石寶小學堂”是肅寧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所私人捐資辦的“義學”。石碑至今尚存。
同時,他又在肅寧縣建立“肅寧縣師資講習所和“高級小學堂”,并在學堂正廳的明柱上書寫了抱柱對聯(木制雕刻的黑地金字),聯為:“天開新學界,地嬗古遺風”,又為學堂撰擬了校歌。歌詞為:“地嬗古遺風,毛公設帳,董相傳經。荊軻故里,武垣城。儒文俠武,燕趙遺風。莘莘學子,負笈來從,普被時雨并春風。春風暖,雨露濃,高門桃李及時榮?!?/p>
從肅寧縣高小學堂的歌詞里,說明了肅寧縣自古以來就是文風很盛的地方。劉春霖就以此來鼓舞鄉梓青少年們努力學習,對之進行思想文明教育。
劉春霖在北京居住時,他還與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為同鄉在京的子女們籌建了一所中學,名為“燕冀中學”,分為男、女兩校。男校在廣安門大街,女校在西什庫后庫。他不僅為建校捐款并贈書,還任燕冀中學董事會董事。
著名抗日將領宋哲元將軍在北京主持冀察政務委員會時,劉春霖曾向宋哲元將軍建議,開辦學校,培養教育青年。宋哲元欣然采納,出資開辦了一所以宋將軍為名的“明軒中學”(宋哲元字明軒)。
比如,他視救災安民為己任。
1933年夏季,黃河決口,河北、河南、山東三角地帶洪水泛濫,受災嚴重,難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劉春霖、段繩武、谷鐘秀、齊振林等知名人士呼吁援救河北同鄉人民,組織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協會”,會長一職大家共推段繩武擔任,負責協會主要工作。該會組織領導災區難民救濟,對無家可歸者,遷徙到包頭城東15里的南海子一帶,開星荒地,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兩次,共計330戶,1100多人,一切費用除發起人捐助外,并向多方募集。劉春森不顧年邁,各方奔走,并聯系當時的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學忠,明令各級地方政府給予協助。
這個“河北新村”,經河北移民的辛勤勞動,發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莊逐漸擴大,發展成為四五個“河北新村”。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方振武將軍遷徙到抗日后方,這個地方淪陷,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這樣的善行義舉還有許多許多……
狀元湖,不僅是美麗鄉村的一處景觀,它更映照著歷史。站在狀元湖畔,仰望狀元樓,仿佛劉春霖仍在眼前,離我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