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期的社會背景下,我國脫貧攻堅目標已經完成,這一目標的實現從根本上消除了絕對貧困的人口,改善了區域性整體貧困現狀,是人類減貧史上的一個創造性的奇跡。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脫貧并不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終點,而是在新的背景下,不斷向新生活發展,建立新的奮斗目標的關鍵起點。在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促進人類全面發展,實現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國任務依然艱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極大程度促進農業的升級改造,實現農村的全面進步,促進農民的共同富裕。以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就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為鄉村振興發揮的巨大貢獻及具體舉措展開論述分析。
關鍵詞: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鄉村振興
引言
民族復興與鄉村振興密不可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在新時期背景下,“三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農業農村未實現現代化,國家發展也就很難趨于現代化。農業機械化屬于當前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物質保障,也是農業大規模應用、集成農業技術的關鍵。在特殊時代發展時期,鄉村振興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也十分顯著,所以本文從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對鄉村振興的意義出發,介紹了相關舉措的實施,以期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一)新時期農業發展對農業機械化、科技化提出了需求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蔓延發展,世界經濟岌岌可危,加之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挑戰,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增加,且發展受限。在百年大計的戰略背景下,我國需要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和國內雙循環輔助共生的發展格局,需要將發展戰略的基本點放在增加國內需求之上。所以,在這一背景下,農業農村的變革和發展將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釋放出規模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使得農業發展面臨著更加廣闊的空間。當前,我國農村已經形成了以機械生產為主要形式的生產方式,極大程度地代替了傳統的農人畜力為生產力的生產模式,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所借助的主要工具為農業機械,其在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等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新農具與傳統的農業機械相結合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的重要載體。新農具的應用,不僅極大程度地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還深入挖掘了市場潛力。各種農業文旅康綜合示范基地、現代產業園區、智慧農業和無人農場等新型的農業綜合體建設的完善程度日益提升,農業發展向著新的方向、新的形勢和新的業態角度發展進步,所以對農業設備和農業機械化的要求也不斷提升。
(二)新發展階段對農業機械化、科技化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型建設階段,“三農”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艱巨和重要的任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毛主席曾經表示,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關鍵出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時,重點說明了需要將農業科技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發展智能化農業機械,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升現代化發展效率。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機械化、信息化已經與農業技術手段不斷融合。各種智能化、復合型和科技性的農業設備應用,不僅促進了農業產品質量的提升,增加了農業收入,還極大程度豐富了農村社會化服務內容,輔助解決了農機化問題。農機于農民而言,已經不單單是農業單一品種生產的需求,還是農業生產中全鏈條的一種需求,已經是必須的一種剛性需求。在這一情況下,我們可以發現在新中國發展的新型階段,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與農業生產耕地產能及農業農村發展密不可分。
(三)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機械化、科技化提出了新目標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目的,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需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還需要實現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需要引進先進的農業設施設備,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促進農業經營管理高效化水平的提升,并發展先進的農業體系。所謂先進的設施裝備,從廣義角度分析就是農業現代化,現代科學技術集成的農業生產設備及農作物全程化的機械生產就是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內容。所謂農民現代化就是農民能夠擁有現代化生產理念,創新農業生產模式,使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裝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產效益及農產品的競爭力。以XX縣為例,其水稻作業機械化前后的成本支出差異巨大,單畝地人工耕地費用300元,而機械耕地費用為200元,每畝地可以節約100元成本;人工收割每畝300元,機械收割160元,每畝節約140元。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實施的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
二、實現機械強農和科技強農為鄉村振興賦能的策略
(一)提高政治站位
1.加強政策指引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可以利用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需要省市縣各級政府構建領導人員親自管理,分管領導具體落實,職能部門抓緊實施的綜合協調工作機制。以此實現五個納入和五個確保,五個納入指的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在統一籌劃總體目標框架時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在統一研究日程時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同年度目標合理可靠,統一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考核;將其納入農業重點項目機制統一實施;將其納入重點督辦范圍并統一開展督查,以此實現五個確保,分別為確保各類農機化發展補貼金發放及時、應用及時;確保農業專業人員培訓合理;確保農業財政保障充實可靠;確保技術服務落實到位;確保重點工程在農機化發展中傾斜到位。
2.增加扶持力度
在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完善財政資金投入的主要導向,主體渠道以村集體投入和農民投入為主,補充渠道以社會資金為主,以此構建多元化和多渠道性的投資機制。政府需要出臺農業現代化建設獎補措施,確保每年農業現代化財政投入的資金能夠應用于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等舉措之中,并依據當前農業發展需求情況,及時進行重點項目的扶持。在進行農業現代化攻堅戰開展中,需要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前提下,對水產生產、畜牧生產、林果生產、園藝生產和蔬菜生產等各個農業生產情況進行獎勵和補貼。針對省級重大工程的示范點,不僅需要申請省級補助,還需要給予額外的配套補助,配套補助以30%為宜。且不同縣(市、區)也需要制定對應的農業項目補貼政策,保障農業設施建設、農業教育培訓工作、農業技術服務和農機推廣等各項工作能夠順利落實,并且經費充足,不同部門還需要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作業補貼、項目補貼和用地補貼等各種政策的扶持,以實現最大化的政策疊加效應,輔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嚴抓考核評價
為推動農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任務與實施中的重點內容向各個職能部門與屬地政府落實,并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畝均產值、農業科技人員數、農機化綜合水平、農業項目用地保障水平等指標與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考核內容相結合,并將年度先進的地區評價與考核結果直接聯系。
(二)明確農業“雙強”工作重點
1.提高種業創新能力
首先,需要大力創新科技強農和機械強農策略,實現引智創新。加強國內高校、科技研究院、大型種業企業與農作物育種領域之間的聯系,通過建立創新平臺、組建專家工作站或者構建院士工作站等形式,開展特色優勢作物的選育,實現新品種的培育并推動產業化發展鏈條的發展,還需要構建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機制。以西蘭花為例,需要不斷推進西蘭花品種的技術創新,增加臺綠系列西蘭花在市場之中的占有率,構建新品種展示基地,為此,需要各地之間合作,不斷進行新品種示范基地的建設,并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的農作物。重點推廣項目需要優質的高產糧油新品種和自主知識產權,以具有應用優勢的新品種為主要推廣內容。除此以外,還需要進行種業龍頭企業的培養,需要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發展機制,培養當前國內競爭優勢顯著、區域優勢及專業優勢突出的龍頭性企業。借助政府引導力量,積極優化企業布局,發揮企業優勢,積極支持機構重組和整合,不斷培養育種人才,并充分利用育種材料資源,輔助企業能夠與科研企業聯合研發,以實現育、繁、推一體化,推進種業特色化發展進程。
2.提升機械化水平
為促進機械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精準化的“一業一方案”,解決有機費用高、無好機用及無機可用等狀況,以此實現產需之間的均衡。為凸顯制造業的應用優勢,需要建設農業試驗創新基地,實現農機生產企業與農業生產基地精準對接,彰顯制造業的應用優勢,做好共同攻關工作,縮減研發成本,提升研發效率,研發出適應設施大棚、丘陵地形和微型家庭農場的設備;除此以外,還需要促進農機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須強化宣傳和制造,以政策為支撐,并聯合應用有序拋秧、缽苗移栽、水稻機插秧及無人機飛播等各種技術開展農業種植工作;同時,還需要開展高標準稻田、水產養殖、畜牧種植、茶果園和農田的構建,大力支持種養殖業的宜機化改造,并優化林間作業道路和丘陵山區耕地道路的建設。
3.提升科技創新服務等能力
首先,需要提升科技創新力,需要從技術攻關出發,依據當前農業產業技術團隊的實際情況,落實科技合作的各種項目;其次,需要不斷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彰顯人才和技術的應用優勢,依靠科技趕集活動和綠色興農等活動,不斷發揮農村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的溝通服務能力,以此輔助農民對先進的農技有效把控;此外,還需要不斷加強農技推廣,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變革進行優化,組織落實基層農機推廣機制的變革,構建示范項目,以此不斷促進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依托產業技術團隊加以指導,通過試驗示范基地加以展示,科技示范戶先行,以此帶動輻射全部農戶創新發展。
(三)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1.打造綜合農事服務和全程機械化相融合的新
模式
需要充分發揮各個部門的職能優勢,構建糧食生產、林果生產和蔬菜生產的專業小組,制定專家組工作的具體方案,并明確不同專家的工作職責,需要做好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構建常態化的協調機制,以此推動農機農藝部門彼此溝通協作,依靠綜合農事服務及全程機械化融合模式,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
2.基于實際探索服務新模式
在農業發展中,需要立足于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依據公益服務、財政扶持、企業唱戲及政府搭臺的服務思路,建立專項資金。地方政府應積極提供農業“雙強”專項資金,并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人才培育、技術創新、新裝備試驗等,從根本上解決用機難、維修難和無機可用等問題。
3.圍繞數字化發展農業服務新模式
自2019年以后,我國開始引入無人駕駛插秧機,開展農業試驗示范, 2020年以后又新增了各種智能化的無人農機設備開展生產,2022年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全國首個智能農機技術路線圖, 智慧農機在農村種植中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工作內容涉及了耕地、種地、收獲及植保等各個生產環節,依靠農機信息化管理平臺錄入了農機作業面積、農機合作社、農機合作人員及機具等各種相關的數據資料,以此實現對農機大數據的全面性分析,其分析內容涵蓋了社會化服務、作業進度、機手管理及機具管理等數據。
綜上所述,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需要依靠科技和機械,發揮強農和興農的效果,使得農民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需求,不斷提升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依靠科技和機械設備,強化農業隊伍,強化政策扶持,優化考核評價,提高種業創新能力,提升機械化水平,提升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打造綜合農事服務和全程機械化相融合的新模式,輔助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剛, 杜敏.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及其建設——以甘肅省夏河縣調查為例[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51(04):12.
[2]李思明.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機械化深度融合的策略分析[J].南方農機, 2020, 51(23):2.
[3]盧一鳴.堅守使命 創新發展 科技賦能 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助力[J].農場經濟管理, 2021(10):3.
[4]楊芝. 科技躬耕 機械強農 寧波走出強農富民之路[J].寧波通訊, 2022(8):7.
[5]黃萬嗣.農業機械化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J].農村科學實驗, 20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