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因素較多,財務活動中存在著各種難以預料和無法控制的因素,隨時可能誘發風險事件,使企業蒙受經濟損失。例如: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濟業務風險、預算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企業要想保持穩健發展,就需要準確識別風險,并及時預防風險,把風險可能導致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限度。因此,本文將針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類型及控制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企業財務;財務風險;風險管理;風險控制
引言
目前仍有一些企業對風險的敏感性不強,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不樂觀,其投資決策、資金籌集、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易誘發各類風險問題。如果企業對財務風險的防范不重視,可能使企業爆發財務危機,陷入經營困境。因此,為營造穩定生產經營環境,保障自身資產的安全與完整,企業應樹立財務風險防范意識,結合經濟業務發生與發展的規律,對各類風險加以預測、識別,并基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概率的風險,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特點
財務風險是指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使企業不能實現預期經濟收益,產生損失的可能性。財務風險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客觀性,即財務風險客觀存在、處處存在、時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法完全消除,只能通過各種管理辦法和技術,控制風險發生的概率;二是不確定性,即財務風險具有一定可變性,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期內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三是可度量性,即財務風險的發生和損失,可運用概率學、統計學計算;四是全面性,即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運營活動的全過程,對企業全局都有影響;五是收益與損失共存性,即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風險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風險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二、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的必要性
(一)保障企業的穩定經營
財務狀況可反映企業經營資金的來源和分布情況,體現出內部資源的利用率,與企業經營狀態有著直接聯系。若企業能夠加強對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不斷完善應急指揮、應急預案、應急隊伍三大體系,面對財務風險時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保持健康的財務狀況,企業便可維持更加穩定的經營狀態。
(二)正確規避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事件的發生,通常會降低企業的經營收益,甚至給企業造成嚴重的損失,損害企業的切身利益。風險雖然不可完全消除,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規避和轉移,如通過放棄、停止經濟業務活動來回避風險源,把可能的潛在損失以一定方式轉移給第三方。因此,為減輕損失,保護自身利益,企業需要構建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對風險要素的控制,從而規避財務風險,降低風險的負面影響。
(三)延長企業生命周期
因財務風險而破產倒閉的企業比比皆是,財務風險的爆發往往會給企業造成致命打擊。例如:“安然事件”就是被財務風險擊倒的典型案例,安然曾是叱咤風云的“能源帝國”,巔峰時期總收入高達1 000 億美元。但在經營過程中安然公司風險意識淡薄,大量應用高風險的金融工具,最終因資不抵債而破產,能源巨擘轟然倒地,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企業充分認識風險,做好風險預測工作,準確評估風險可能對企業未來經營的影響,提前采取風險應對措施,避免風險集中爆發,便可維持良性的發展狀態,延長自己的“壽命”。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常見類型
(一)籌資風險
資金是企業生產經營的物質基礎,擁有充裕的資金,才能使企業保持正常的經營狀態。但多數企業的自有資金并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通常會借助外部籌資方式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企業大多處于負債經營狀態,截至2022年末中國規模以上企業負債合計88.30萬億,同比增長8.6%,資產負債率56.6%,相較去年上漲0.3個百分點。從金融角度來講,企業理想的資產負債率為40%左右,負債率越高,企業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然而,一些企業忽視籌資風險,盲目擴大籌資規模,導致債務遠超償債能力,不僅增加了債務壓力,還造成了盈利空間收窄。而且在高負債的經營狀態下,一旦企業經營利潤達不到預期,失去償還債務的能力,就可能會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
(二)投資風險
投資收益與風險共存,市場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的變化都可能對投資收益產生影響。若企業所投資金無法順利回收,資金鏈的穩定性就可能受到影響,甚至導致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停滯。但部分企業對投資過于樂觀,未進行深入調研,沒有做好投資風險預測與分析,使得項目立項不科學,投資失敗率較高。此外,還有一些企業在投資過程中沒有做到“量力而行”,不顧自身現金流量的實際情況,就大肆抽調主營業務的資源,造成內部資源被分散,流動資金被占用,導致企業風險抵抗能力被削弱。
(三)經濟業務風險
企業的經濟活動涉及資金與物資的流轉,每個環節都存在風險,如:資金的支付、物資的驗收都可能引起風險。以采購環節為例,若企業沒有嚴格的采購管理機制,采購審批不到位,就可能出現采購價格虛高、重復付款、采購合同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甚至因采購不合格的原材料,降低企業產品的生產質量,使企業失去原有的市場份額。因此,企業需要制定管理制度,采取內控措施,監督經濟業務活動,規范內部財務行為。但一些企業在工作實踐中,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確認識,沒有設置獨立的內控機構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對經濟業務活動的監管不嚴,各環節中隱藏的風險因素難以得到及時處理。
(四)預算管理風險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實施預算管理,正確配置財務資源與非財務資源,使之服務于企業戰略決策至關重要。企業預算管理不善也會引起風險,降低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導致資源的流失和浪費。例如,在預算編制階段,企業制定的預算方案不嚴謹、不細致,未經有效審批,就可能發生預算資金被挪用、濫用、套用的情況。另如,預算執行階段,企業預算分解不具體、責任主體不明確、過程控制不到位,就可能發生超預算支出情況,形成預算差異。
(五)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由于企業資金籌措不力、現金流動不暢等原因,導致企業資金停滯、斷流,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償還到期債務或履行支付義務引起的風險。流動性風險因素幾乎都源自企業經營活動,即對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的管理。例如,香港最大的華資證券投資企業百富勤集團,就是因流動性風險過大,爆發財務危機時,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倒閉的。
四、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的具體措施
(一)合理控制籌資規模,防控投資風險
為了在滿足企業資金需求的同時防控籌資風險,企業應豐富籌資渠道,科學控制籌資規模,保持合理的負債結構。因此,為準確把握籌資規模,企業應結合資金的用途,通過“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做好剛性需求分析,制定相應籌資方案。籌資規模應與資產占用相對應,即企業長期穩定占用的資金應與企業的股權資本和長期負債等籌資方式所籌集資金的規模相對應,隨業務量變動而變動的資金占用,與企業臨時采用的籌資方式所籌集的資金規模相對應,盡可能避免過量籌資。另外,為有效籌措資金的同時分散風險,企業要削弱對銀行信貸的依賴,選擇更加適合的融資方式。比如,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可以增資擴股,通過新股東、老股東認購的方式籌集資金,這種籌資方式企業無需還本付息,可大大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緩解財務壓力。另如,利用票據貼現融資,將手中未到期的商業票據、銀行承兌票據向銀行要求變成現款,以此來解決企業的短期資金需求。此外,企業要正確安排資金使用周期,制定相應的償債計劃,避免出現“借短用長”的情況,要確保企業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可以應對將要到期的債務。
(二)提高投資決策科學性,防控投資風險
投資是拉動企業發展的“馬車”,要想實現投資收益目標,企業必須提高投資決策的正確性,防范投資風險的發生。企業在進行項目投資決策前,應深入了解項目特性,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工作,并借助“SWOT”進行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以便于企業“利用優勢、彌補劣勢、抓住機會、了解威脅”,從而提高投資成功率。在投資決策時,企業不能只關注收益率,還要準確預判投資活動對未來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的影響,基于風險與收益平衡理論,做好投資籌劃,合理配置資源。投資后企業要時刻關注項目實際情況,主動采取風險轉移、分散等措施,減小風險損失。例如,通過簽訂保險合同來對沖風險,將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身上,在爆發投資風險時就可以由保險公司來承擔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另外,企業發現投資無法取得目標收益時,要采取止損措施,盡量保證虧損和資金曲線回撤的絕對最小化。
(三)完善內部控制體系,防控經濟業務風險
風險識別與防控是內部控制主要功能之一,企業應結合風險管理的需要,基于“COSO”理論框架,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一方面,企業要制定內控制度,對各類經濟業務進行細化規定,明確各個部門和崗位應遵守的規則、程序,應承擔的責任、義務,解決分工不清、權責交叉重疊、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問題,從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例如,合同管理方面,可結合合同業務的風險點,對合同談判、合同文本、合同審核、合同簽訂、合同履行作出具體規定,防范合同糾紛的發生。另如,采購管理方面,對采購價格、采購數量、采購額度、采購質量作出要求,將相關責任落實到個人,一旦采購出現問題,就可根據責任劃分情況,快速確定第一責任人,挽回一定損失。另一方面,為強化內部控制的力度,確保內部控制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產生實質影響,充分發揮風險識別功能,企業應優化組織機構,提高內部控制的獨立性,通過專門機構對內部財務活動進行動態監控,從而使決策系統、管理系統、監督系統協調運行、相互制約,避免暗箱操作行為的發生。
(四)提高預算管理水平,防范預算管理風險
風險通常是由于企業資源分配和使用不當引起的,為從源頭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企業應加強預算管理,嚴格約束各項財務收支。因此,為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使預算方案更加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企業應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將預算管理上升到全面參與層面,實施“參與式”編制模式,讓業務部門結合實際收支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共同進行預算編制,以此促進預算與業務的良好銜接,避免預算與業務脫節。另外,在預算執行階段,企業應以“降本增效,規避風險”為目標,加強跟蹤控制,做好預算審批工作,規范資金支付程序,從而嚴格控制預算執行過程,防范超預算支出問題的發生。此外,預算執行后,企業要做好預算績效考核評價工作,構建一種事前有預測、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的管理模式,檢驗實際執行率與理想執行率的偏差程度,從而找出預算偏差形成的原因,以便于剔除不合理的預算項目,對后期預算安排做出相應調整,滅殺風險萌芽。
(五)做好企業流動性分析,防范流動性風險
要想防范流動性風險,企業要做好流動性分析,準確計算流動性風險系數,以便于及時調節資本結構,科學配置資金。具體來講,企業流動性分為:靜態流動性和動態流動性。如果在同一時間點上,對支付義務和支付手段進行對比,就是靜態流動性分析;如果對比一段時間的收入和支出,就是動態流動性分析。例如,挖掘流動性風險線索時進行靜態流動性分析,要先深入研究企業的支付義務,再分析資本構成的健全性,并計算流動比率,從而衡量企業支付能力。若企業支付能力較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應對支付義務,就可能會引發流動性風險,這種情況下企業就要采取資金補充措施,強化自身支付能力,從而規避流動性風險。
結語
防范風險、規避風險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永恒主題,有效防控財務風險,企業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延長生命周期。但一些企業風險意識淡薄,未采取適當的內控措施,不僅籌資、投資活動存在問題,預算管理、財務管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易引起各類風險事件。企業應完善內控機制,對籌資、投資等活動進行控制,并規范各項經濟業務,強化自身風險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洪梅.企業財務資金管理風險防范措施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3(06):140-143.
[2]胡俊凱.中小企業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探索[J].中國集體經濟,2023(05):141-144.
[3]王靜琳.企業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研究——以河南科迪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3(03):140-142.
[4]翟旭宏.財務風險防范視角下企業預算管理的優化路徑探索[J].中國產經,2022(24):73-75.
[5]付阿琴.論如何提高企業財務管理和防范風險的能力[J].全國流通經濟,2022(3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