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夜間消費集聚區如何發展成了重要話題。南充作為一座擁有豐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嘉陵江城市,開始夜間經濟的發展摸索之路。目前,南充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依然存在的一些地方文化特征不突出、消費空間同質化、缺乏夜游體驗項目、缺乏美學支撐等問題,這便需要頂層設計立足地方文化、創造消費場景、開發夜游活動,不斷推進夜間文旅產業繁榮發展。
關鍵詞:南充;文旅融合;夜間經濟;文旅消費集聚區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發展夜間消費集聚區新趨勢
唐朝的夜市相對于宋來說禁忌更多,太陽落山閉門仍前行者乃是“犯夜”,所以唐代的夜市多限于達官貴人消遣,真正為百姓開放形成規模還是始于宋朝,商業資本經濟初見雛形,“五更夜市完,“夜間經濟”由來已久,中國殷周始兩漢興而至唐宋盛,夜市相對于日市而言是指從黃昏到黎明這一時段的商業交易活動。早市又開場”,人來客往、小吃叫賣、聽曲雜耍、通曉不絕,可見夜市伴隨著經濟的自由貿易與往來而鼎盛,是國家繁榮、地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體現。現代夜市(或被稱為“夜間消費集聚區”)的出現更多是應對工業城市經濟頹靡的戰略舉措,其定義為:依托依托一定的夜間景觀環境,融合特色文化符號、生活氛圍和商業業態,能夠與區域經濟發展融合、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綜合產業集群。許多學者以城市多元消費的角度研究夜間消費集聚區該如何激活城市經濟,從概念內涵、產品類型再到發展路徑,研究成果豐碩,而以文旅地方特色為切入點塑造夜間城市新型空間的研究則可謂有待進一步開發。
文化和旅游無論是國家機構的改革融合,還是消費市場的需求潛力,都成為新型的、消費性的、具有可觀未來的旅游方式,激活當地經濟、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賦能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以文化和旅游消費轉型升級新趨勢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文旅消費質量水平。在2020-2021年期間,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相繼出現在大眾視野,“文旅消費”儼然已是新型的熱門話題,而夜間消費集聚區作為城市消費、經濟、活力的重要體現,必然離不開對文旅的探索和踐行。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別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將夜間經濟作為供給側結構改革重要突破口,用文旅賦能的方式發展夜間經濟,展示地方文化、旅游特色,突出城市個性,可見效力。
“高質量夜間經濟注重發揮經濟、社會和文化三大屬性”,在經濟和社會層面,夜間消費集聚區是消費的直接活動場所,同時也承載著人際交往、社會影響的期望,而文化則是讓這一空間差異化、鮮明化的標志,也是人們產生身份認同、文化自信的重要紐帶。優秀的地方文化資源是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寶庫,也是城市消費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系統性梳理、整理、挖掘,才能有效地定位自身發展優勢,才可以結合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間文旅消費空間,實現文旅產業更好地融合發展。同時優秀的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也會從側面反射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精神風貌和時代腳步,兩者相輔相成。
二、南充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發展勢態與問題
(一)南充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發展概況
南充,地處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游,依山傍水而成,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素有“將帥故里”“千年綢都”稱號,春秋以來歷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現成渝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和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無論從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還是名人名家,南充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多重豐文化形態在此匯聚,春節文化、三國文化、絲綢文化、嘉陵江文化、紅色文化應運而生,交相輝映;果山秋色、曲水晴波、朱鳳朝霞、金泉夜月、白塔晨鐘、青居煙樹、連洲古讖和棲樂靈池南充八景引人入勝,流連忘返;落下閎、張飛、李淳風、袁天罡、杜甫等歷史名人都到此留下過足跡與故事。
近年來,南充依托江水、名人、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拓展文旅消費新空間,作為首批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南充不斷打造新型的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先后出現閬中古城、1227特色商業街道、西巷文化商業街、白馬湖水街、印象西河、閬中濱江新天地等多個集美食、消費、體驗于一體的夜間經濟消費空間,與此同時,美食品鑒周、夜游嘉陵江、漢服紀、非遺演出等活動則持續開展。2023年6月在《2023年中國城市夜間經濟發展報告》報告中,南充成功入選中國夜間經濟繁榮度TOP100城市名單,與大理、麗江、桂林、海口、淄博同為第三梯隊城市,夜間經濟日趨活力。然而在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下,南充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南充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問題分析
首先,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地方文化特征不夠突出。在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打造建設中,精準把握當地特色文化內涵是脫穎而出的關鍵環節,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與內涵,能夠充分彰顯一個地區的精神與風貌,從而區別于其他城市。然而在南充現有的夜間文旅產品中,地方文化要素較為模糊不突出,內涵的挖掘流于表面不夠深刻。“文化”更多淪為了打造的口號與宣傳的背景板,市民在游玩過程中缺乏對這一文化的深刻認識和體驗,那么顯然對于南充這座城市得記憶也會模糊不清晰,缺乏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連接。
其次,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空間打造同質化。在亨利·列斐伏爾的研究中,空間是可以成為被消費的商品,空間生產猶如商品商品生產。不同的空間,可以被有意識、有目的地生產出來,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從而產生消費行為。通過對南充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實地走訪調研發現,南充現有的集聚區規模體量較小,在整體空間的打造和裝飾上缺乏創新,擬古建筑、牌坊、油紙傘、紅燈籠、網紅燈串等市面上常見的物體構成了空間主要文化元素,顯得千篇一律。消費空間也頗為單一,多為美食街、購物街、游玩街、夜集市,缺乏空間創新和融合,空間體驗也較為薄弱,消費模式也就單一重復。
再次,文旅夜游項目缺乏游玩邏輯。目前國內外諸多城市景區打造“沉浸式”夜游體驗項目,以此增加景區與游客之間的深度聯系,不同的體驗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為什么到此游玩的特殊性與游玩此地有何精彩之處的內在邏輯。南充的夜游項目整體設計較為分裂,美食、住行、娛樂、嘉陵江夜游等夜游板塊各行其是,內在沒有游玩的邏輯,同時沉浸式體驗項目主題不明確,文化故事不突出,缺乏與游客的雙向溝通,這樣便會削弱游玩的體驗感與深度感,消費也會隨著分散不集中。
最后,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整體缺乏美學支撐。以江蘇無錫拈花灣的打造為例,拈花灣作為靈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以“禪”為美學元素,無論是拈花灣外在似佛祖拈花姿態的整體構造,還是內在亭臺樓閣、庭院苔蘚的禪意布局,都有較為鮮明的美學特色,清正雅和。審美系統化的空間,能夠讓游客完成美學期待,進入到夜間文旅消費空間,從而去體驗、去游覽。南充對于夜間文旅集聚區的美學打造與其他集市較為雷同,缺乏核心獨屬于南充地方特色的美學元素進行支撐,沒有整體的美學規劃, 這樣的夜間消費集市勢必會給游客造成審美的疲勞感。
三、促進南充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發展對策
為繁榮南充夜間經濟發展,提高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水平,促進夜間經濟消費能力,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展開頂層設計。
(一)立足地方文化特色,講好南充故事
南充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諸多閃耀的瑰寶。周朝始,今南充、西充、南部、閬中等地的桑蠶織品就已經成為了貢品;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夜觀天象創制太初歷,24節氣定,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節日春節以及春節相關文化、習俗由此蔓延;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從南充蓬安走出,《三國志》作者陳壽也為南充人,張桓侯巴西郡太守,鎮守川北重鎮閬中7年之久;唐李淳風、袁天罡兩位著名風水師從長安尋跡而來,將百年后的墓穴安放;尹樞、尹極,陳堯咨、陳堯叟兩對狀元兄弟也譜寫了科舉史上傳奇的故事;擁有“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南部皮影”“閬中皮影”“閬中絲毯制造技藝”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南充無論是在歷史文脈,知名人物、傳統手工技藝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謂獨特而珍貴。面對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首要任務應是抓住一個地方最為獨特、最為醒目、最具代表的文化展開設計,在開發項目前期應充分深度挖掘這一文化的內涵,不能只是浮于文化表面進行走馬觀花的展示,亦或作為項目的一個噱頭和背景板,而是要扎實調研該文化起源、發展、更變,思索這一文化如何在夜間集聚區得以有邏輯、由淺入深地表達,人們又是如何通過感受文化、體驗文化產生消費的動力。這需要不斷將文化打碎再重組,思索如何讓它在新時代重新煥發活力,以此帶動消費,講好屬于南充的故事。
(二)構建不同場域空間,創造多消費場景
“空間是一種可以被消費的對象”,文化借助空間也可以得到表達。比如以當下年輕人喜愛去的“書店咖啡廳”為例,它是“書店”與“咖啡廳”兩個獨立空間的復合產物,書店這一空間主要滿足消費者閱讀、精神滿足、自我提升的需要,咖啡廳代表著“時尚”“社交”“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兩者結合愛好讀書的人在“咖啡廳”這一空間得到了生活方式的提升,同時在此滿足了社交的需要進而產生消費,喝咖啡的人在“書店”這一空間彌補了文化的空缺,形成內外兼修的形象,也促進了書籍的銷售。未來優秀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一定是如同“書店咖啡廳”進行多場景的空間打造,將藝術、人文、娛樂、美食、消費進行跨界的融合,構建多元化的消費場景,營造一種消費氛圍,在一個集聚區空間內給予更豐富的多元化體驗,販賣一種文化的情感、價值與體驗,而不僅僅局限在商品本身。南充應該抓好“綢都”“嘉陵江”“山水城”“滕王閣”“木偶戲”等文化元素,將其轉換為場景主題與符號,以此塑造獨特的空間場景與氛圍促進消費。
(三)開發文旅夜游活動,帶來沉浸式體驗
優秀的夜間經濟離不開豐富多彩的夜游活動,如果說空間多場景打造是夜間消費集聚區的骨骼,那么夜游活動就是填充的血肉,直接賦予這一空間活力。當游客進入到這一區域,并不是漫無目的的閑逛,他每一次游覽、旅行都應該要有文化邏輯,通過燈光地標指引、觀賞夜間景觀、參與夜游活動、感悟文化表達、進而帶來一種文化主題的沉浸式體驗產生消費沖動,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設計。因此在開發夜游項目時,應該圍繞文化有主題、有邏輯地安排行程,利用表演、街頭藝術、音樂演出、乘船夜游的方式增加游客與集市的互動與體驗,從而建立真正的情感連接,自覺為其活動轉發增加流量,那么私域流量就會匯聚成巨大的公域流量,達到宣傳之用。
參考文獻:
[1]王璐,賴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39(07):829-834.
[2]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玉妮.廣西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發展路徑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22(01):61-69.
[4]唐宇,薛東前,宋永永等.中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空間格局及影響機理[J/OL].干旱區地理:1-13[2023-09-19].
[5]陳家歡. 溫州市鹿城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1.
[6]朱凌玲.江蘇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模式及實現路徑研究[J].江蘇商論,2022(02):54-56.